首页 > 霍山要闻 >正文

沃野绘“丰”景 三农启新程
——霍山县“三农”工作发展掠影
信息来源: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陈波、严江   发布时间:2025-09-24 16:30:17

  瓜果飘香,稻谷归仓,又是一年好“丰”景。9月23日秋分时节,丽日胜春,蓝天如洗。在这硕果累累、穰穰满家的收获季,六安市2025年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于霍山县但家庙镇正式拉开帷幕。

微信图片_20250924115902_7_135.jpg

  “今年家里种了650亩水稻,亩产1200斤,单水稻纯收入就有10多万!”但家庙镇种粮大户倪守胜,手捧今秋刚脱粒的稻谷骄傲展示,颗粒饱满的谷粒泛着光亮,满是丰收的喜悦。

  曾几何时,皖西乡村还深陷贫困;如今,农户们却能笑着算丰收账。作为山区、库区、老区的霍山,何以在新时期奏响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答案就藏在田埂间的作物里、厂房里的机器声中、发展的数据里——霍山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粮食安全为根基、特色产业为羽翼、科技力量为支撑、和美乡村为底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乡村振兴“霍山答卷”。

  秋粮满仓,万顷良田筑牢丰收根基

  “县里的农技专家常来指导,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这些技术,跟着学准没错。”倪守胜感慨,过去种粮靠经验摸索,如今靠科学种植,心里格外踏实。

  2024年,霍山粮食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均超额完成任务,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一系列实打实的“硬措施”。

  严守耕地红线是首要之举。霍山组建12支农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点对点”开展指导,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超98%。同时,打造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片与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示范区,示范片内的水稻长势格外旺盛,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可复制的种植样板。


微信图片_20250924114938_6_135.jpg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2.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已顺利完工验收,在但家庙、下符桥等乡镇连点成片,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水相连”的现代化农业图景。

  “三个中心”的建设更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霍山新建2家、提升2家农机服务中心,搭配2个水稻育秧中心与2个粮食烘干中心,让水稻机收率超96%、小麦机条播率达83%。“以前晒粮全看天脸色,现在烘干房随时能用,储粮再也不慌了。”但家庙镇另一位种粮大户陈来凤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

  所谓“丰收奇迹”,不过是霍山将粮食安全的根基,深深扎进了每一寸耕地里。

  特色赋能,多元产业激活增收动能

  “以前咱这儿的秋茶没人摘,如今改良工艺后制成的‘金不换’,早就被浙江茶商全部预订了,以前哪敢想?”桃李河村支部书记、古茶园公司负责人兼“非遗”传承人徐重旺,说起村里的茶产业的大翻身满是欣喜。

  在桃李河古茶园茶叶有限公司的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处理取自300年树龄古茶树的鲜叶。经过蒸青、压榨、摊晾、揉捻等古法蒸青黄茶炮制工序后,茶匠师傅会用箬叶将茶草包裹,再用模具压制成特制茶饼烘干,每一步都透着匠心。


微信图片_20250924114936_3_135.jpg



  “现在茶农采茶能一直延续到白露时节,秋茶鲜叶收购价达到15元一斤。算上黄芽、黄茶和秋茶的收入,全村231户茶农今年户均至少7000元,比往年多了近2000元。”徐重旺细细算着增收账。

  截至目前,霍山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0.67万亩,2024年霍山黄芽品牌价值突破84亿元,2025年在相关品牌价值榜单中的排名升至第41位,带动8.2万农户受益。同时,霍山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大沙埂、下符桥等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超10%。


微信图片_20250924114937_4_135.jpg


  农旅融合成为增收新路径。今年上半年,霍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1.3%,田园风光与乡村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技领航,龙头引领驱动产业提质

  走进霍山县经济开发区安徽徽耀供应链公司的10万级恒温恒湿洁净车间,工人们一边传承古法非遗技艺,一边操作进口提取设备,一批批霍山石斛深加工产品正从这里走向市场。

  “我们采用低温破壁+微压萃取技术,能完整保留石斛茎秆中的多糖、氨基酸等活性成分,现在年产能可达石斛原浆1亿瓶、石斛冻干粉200万瓶。”公司负责人刘波介绍,科技赋能让传统中药材焕发了新价值。

  科技为农业发展装上“数字引擎”,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目前,霍山全县已累计发展乡村主导产业基地133万亩,霍山石斛种植基地超2万亩,综合产值达67亿元,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57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还获得23家“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授牌。

  科技特派员成了“田秀才”。56名专家分片包联乡镇企业,每月至少2次下乡指导。2024年,他们推广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亩均增产120斤、化肥减量20%;同时打造多个优质专用水稻单品种种植示范片,1200亩再生稻试种也成功落地,让科学种植的成果惠及更多农户。

  产业发展快不快,龙头带动是关键。在创新动力加持下,霍山持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1-8月,全县新注册家庭农场70家,累计达1388家;新注册合作社2家,总数稳定在800家左右。此外,霍山还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行动,择优推荐33家主体作为培优对象,并遴选8名农业产业带头人参加省级“头雁”项目培训,让龙头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乡村蝶变,和美建设绘就幸福图景

  “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赚150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比在外打工舒心多了!”在衡山镇牛角冲村的道路硬化施工现场,村民储成权一边搬运水泥,一边笑着说。

  如今的牛角冲村,正朝着“产业强、生态优、百姓富”的目标迈进。村里重点发展“精品果蔬”特色种植与农林产品加工业,同时打造农旅研学乡村旅游业,培育“和美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通过一二三产联动,逐步成为农旅融合的精品示范村。


微信图片_20250924114937_5_135.jpg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收割机进不来,收了粮也运不出去。现在路修好了,生产生活方便了,来村里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党总支书记刘光权的话,道出了牛角冲村的今昔蝶变。

  霍山的和美乡村建设,从来不是“表面光鲜”。2023-2024年,全县已建成8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025年又新增7个示范村建设任务,计划实施的145个项目中,138个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超4亿元。

  路通了,环境美了,村民的钱包也鼓了。预计2025年三季度,霍山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84元,增速7.5%。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正体现在村民的笑脸里、整洁的村容里、兴旺的产业里。

  作为皖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如今的霍山乡村,产业融合势头正劲,人才活力不断迸发,乡土文化日益兴盛,生态环境愈发优美,组织保障坚实有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持续书写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审核: 杜世宏 王倩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