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文庙至今依然是霍山老城区的核心,承载着一代代霍山人的乡愁。 资料图片
黄昏时分,即便在炎炎夏日,酷暑也已逐渐褪去。在大别山深处的霍山县,散步纳凉、跳广场舞的市民让位于老城区中央的文庙热闹了起来。这座已有500余年历史的建筑,是霍山县城历史的缩影,也是一代代霍山人成长中的记忆。
“以前文庙两边都是居民楼,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小时候天天和发小往文庙里面钻。后来文庙两边的居民楼拆了,建起了广场,我还是每天都到这里散步。每年春节的时候,咱们文庙还会组织庙会,那时候才是文庙最热闹的时候呢。文庙,在咱们老霍山人眼中,就是霍山的象征。”说起文庙,在广场上散步的汪先生充满了幸福的回忆。
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霍山文庙,无疑是霍山老城区的代表建筑。在日新月异的县城建设中,古老的文庙却始终岿然不动,默默地见证着山城的发展。
“一个城市从诞生到成型再到发展,必然会留下物质的载体。在霍山这座小小山城,这个载体便是城里的文庙、山上的文峰塔、淠河边的潜台碑刻。”霍山县文物所所长吴波说。
霍山文庙目前是全省保留最完整、体量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共有11座单体建筑,总占地4000余平方米,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么多年以来,霍山文庙持续以“修旧如旧”标准进行修整,延续着山城文脉。
“2000年前后,霍山在城区改造中将文庙两边的老旧居民楼拆除。文庙位于老城区的核心,也是商业中心,那时候也不是没有声音希望在文庙周边新建商品楼或商业建筑,但政府最终决定最大程度保留文庙的风貌,在两边修建与文庙相称的市民广场。”吴波告诉记者,如今的霍山文庙,既是4A级风景区,也是该县博物馆所在。
在霍山县,承载乡愁的远不止拥有数百年历史之久的历史建筑、名胜古迹。隐藏在老城区中的老小区、老街巷所散发的“老味道”,也是山城记忆的载体。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联合仓库小区,如今成了霍山县时髦的打卡点。以“仓库”为名,这个小区最早是霍山县的粮仓,十几座红砖黑瓦的粮仓后来被当地居民改造成了住宅。如今行走在小区之中,过去坑坑洼洼的路面铺上了沥青,头顶的电线、墙边的水管都被统一埋入了地下,但最有特色的“老仓库”却没有变化,只是在过去的红砖墙上适当的增添了彩绘点缀,重新修葺加固了墙角,并刷上了一层清漆保护墙面。
“说真的,小区虽然旧,但是这些红砖黑瓦的仓库很有特色,在咱霍山县也是独一份。一开始说要改造老旧小区,我还以为咱们小区要‘面目全非’了。如今看来,小区的生活便利了,特色却没有变。时不时还能看到有年轻人过来拍照片,能把这份‘乡愁’留下来,我觉得很好。”一位小区居民说。
联合仓库小区保留了最大的特色,仓库外墙上的彩绘成为霍山城区的小景观。 袁野 摄
近年来,霍山县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并没有对联合仓库这类老旧小区大拆大建,而是尽可能的保留这些老房子的特色。“过去的老城区改造,往往会习惯性的大拆大建。而在近两年的霍山老县城更新中,我们摈弃这种思维,推行小规模、渐进式、织补型的更新策略。”霍山县住建局局长何林告诉记者,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该县尊重群众的意见、尊重街道的历史风貌特征,按照保留老居民区原有风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及公共活动场所的原则,采用修缮加固、空间织补等更加精细化的手段提升老旧小区品质。
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历史建筑,霍山县成立了专业的历史建筑普查队伍,对县域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通过实地勘察、查阅历史文献、走访当地居民等方式,详细记录每一处历史建筑的建造年代、建筑风格、文化价值等信息,建立了完善的历史建筑档案库。同时完善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通过详解老建筑中的历史文脉,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引导群众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当中。
“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历史文脉、人文地理,也是对居民归属感、责任感的增强。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感觉市民对于家乡的自豪感,不单单来源于壮丽的高楼大厦,那些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充满童年记忆的老屋、萦绕烟火气息的街巷,都是城市的自豪、都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展现。”何林告诉记者,在霍山县的城市更新计划中,会坚持留、改、拆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厂房、旧街区等设施尽可能的保留,对于被列为C级危房的老屋尽可能维修改造,让山城留住最美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