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霍山:岗位送上门 家乡自己建
信息来源: 央广网 安徽频道   作者: 王倩倩 程超 王垚   发布时间:2025-10-24 15:59:06

  近日,在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沈家畈至桃园段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村民梁再年正在专注垒砌卵石挡墙。“以前农闲要么在家闲坐,要么外出打工漂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学习技术,往后找活更有底气,这日子踏实多了!”作为以工代赈政策的受益者,梁再年的故事正在霍山县多个村落上演。

  据了解,作为霍山县的“北大门”,105国道下符桥段虽通行顺畅,但沿线人居环境曾是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心头事”。下符桥镇积极探索“村民自建+多元赈济”的以工代赈模式,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环境提质”与“群众致富”双向奔赴的振兴之路。

  让项目“建在群众心坎上”,关键在于激活群众主体意识。于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镇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的基础上,创新推行“乡镇指导+村级劳务合作社牵头+村民自建”模式。项目涉及的下符桥村、桃园村等4个村,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民主选举,组建起由村“两委”干部、有施工经验村民、低收入群众代表构成的项目理事会,全程负责施工组织、材料采购、用工安排等事务。这种“自己的项目自己建”的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身“主人翁”,更使项目建设贴合群众实际需求。灰砖篱笆的样式、挡墙的高度等细节,均经村民理事会议事协商确定,既实用又饱含乡土韵味。

  “以前总认为建项目就是干部的事,现在自己选理事会、定方案,干着特有劲头!”桃园村村民王光祥作为理事会成员,每天既要参与环境整治施工,还要核对工友务工考勤,确保劳务报酬精准发放。

  同时,项目以“家门口增收”为目标,项目劳务组织专班联合村级理事会,逐户摸排低收入人群、脱贫户、监测户的务工意愿与能力,优先提供普工、瓦工等岗位,累计吸纳210名重点群体参与建设。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带动群众务工超50000工时,预计发放劳务报酬超200万元,重点群众人均增收超1万元。理事会还建立“按劳计酬、公开透明”考勤制度,每日公示务工人员姓名、工时、报酬,让群众干得明白、挣得放心。

  除了劳务报酬,项目更注重“授人以渔”。通过“订单式”培训,组织技术骨干现场教学。技术师傅在施工现场手把手传授砌筑工艺、沟渠整治技巧。理事会里的“土专家”则分享施工经验,通过“理论+实操+传帮带”模式,让300余人次务工者掌握上岗技能。许多村民从“零经验”的门外汉,成长为能独立完成挡墙砌筑、灰砖篱笆搭建的技术工,甚至被周边施工项目优先聘用,实现从“短期务工”到“长期就业”的转变。“不仅给活干,还教真本事!”提及项目培训,村民们纷纷点赞。

  如今,漫步105国道下符桥段,50余处道路节点已然换上“新装”,村民手工垒筑的石挡墙层次分明,灰砖篱笆顺着道路蜿蜒舒展,清淤后的沟渠整洁通畅,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共建共享”的温情。

  “就像打扫自家院子迎接客人,大山里的风景美,沿途环境也得配得上!”十一假期,梁再年望着家门口川流不息的车辆,语气中满是自豪。

  项目注重“建管并重”,后续管护同样锚定“村民参与”。下符桥镇计划依托理事会设立道路养护、环境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参与建设的低收入群众上岗,让大家既能持续增收,又能亲手守护家园的美好。

  近年来,霍山县聚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持续发力补短板、强弱项,同时积极谋划、主动争取以工代赈项目。通过不断探索多元化赈济模式,精准提升赈济工作的实效性,不仅切实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提升务工群众技能,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实现项目提质增效与农民稳定增收的“双赢”局面。

  据悉,今年截至目前,霍山县已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4个,带动约2200名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约1500万元,有效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

审核: 王倩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