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申城,热浪像密不透风的蒸笼,把人闷得喘不过气。老朋友池驰一声号召,十几位老新闻工作者携家属直奔位于六安市霍山县太阳乡的玉玮农家乐避暑消夏。
一栋朴素的两层小楼被包了下来。推门见山,群峦逶迤,翠色漫过坡地,亭亭玉立的玉米秆在风中轻摇,几丛芦苇探着脑袋,土狗摇着尾巴踱过场院,一派故乡的亲切感混着草木清气扑面而来。
暮色是最慷慨的画师。农家主人王井霞忙着把两张大桌搬到紧挨着山坡的场院,露天晚餐即将在这里开箸。面前,胭脂色晚霞洇染天际,鎏金碎光铺满一地,烟囱里升起的炊烟被夕阳镀上了金边。此刻,所有的人顾不上品尝纯正美味的农家菜,纷纷举着手机追着落日频频按下快门,镜头与大山亲吻,画面与晚霞起飞,连空气似乎也浸润着浪漫的诗意。
清风习习,满身的暑气被吹散了。想起申城此时的柏油路,脚刚落下就能烫出汗来,而这里,白马尖的晚风正卷着草木清香,慷慨地把人裹进了沁凉里。
回到饭桌,又是一阵惊喜,农家柴草灶台烧出的饭菜勾得人直咽口水。土鸡汤浮着金黄的油花,刚从菜园摘下的豆角、豆腐干炒辣椒,清鲜得能吃出阳光的味道,饱含儿时的记忆。而上海的厨艺也被允许在此一展身手:文汇报谢震霖的一鸡两吃堪称一绝;松江厨艺高手吴瑞芳梅干菜烧肉也是筷子聚焦的中心,肥而不腻的五花大肉伴着酱汁浓得能粘住双唇。
晚霞的余辉带着几分羞涩躲进群山怀抱,满天星辰渐渐映入眼帘,千里奔波的疲倦在满山遍野的虫鸣声中退去,同行的人们在无比静谧中进入梦乡。
接下来的每日行程被附近景点和乡村菜场填满。白马尖顶上的云雾绕着主峰转,铜锣寨的奇石在阳光下泛着光,温泉小镇的漂流洗去疲乏。而乡村菜场里,我们这群上海人像孩子赶集一样,把新鲜的土猪肉和带着露水的青菜塞满菜篮。厨房顿时成了第二战场,冷拌西葫芦脆生生,葱烤大排、罗宋汤、菜饭锅巴统统成大家的最爱!按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要求,我也凑了回热闹,蹲在柴爿土灶前添柴吹火,看火苗舔着锅底,内心再次体验着乡村烟火气息和农民辛劳的汗滴。
此次大别山避暑的十五人各怀绝技,有女魔术师严荷芝,擅长近距离魔术表演,指尖上变化无穷,水晶手串断线再接,餐巾纸变成人民币,拿起一副没有拆封的扑克,也能在你面前变得大家目瞪口呆。沪上歌星吴晓强开口就是邓丽君的韵味,海派诗人赵俊望着星空就能吟出诗句,郭幽雯的古诗朗诵似乎带着我们穿越到唐宋,视频制作爱好者冯斌,龚曾武,佟峰忙个不停,记录着一个个精彩瞬间。
晚饭正在进行,卡拉OK响起。小板凳围坐成小天地,西瓜放在方桌上,繁星当空,大家指点着竞猜哪个星座是北斗七星。说笑声惊起草间虫鸣,场景酷似儿时夏夜纳凉时代,搬着竹床在巷口乘风凉的日子。而《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的歌声又时不时引起阵阵掌声。
还没到夜晚,一只肥硕的癞蛤蟆就如约溜进大厅,城里人围着看稀奇。它倒不怯生,见着蜢蚱、金龟子、蜘蛛就张口吞下,圆肚子鼓成小球。农庄主人告诉我们,这只蛤蟆白天离开,晚上过来,像是成了她家的宠物。吃喝玩乐,这里的农庄处处活色生香。
即将离开白马尖,也是“八一”建军节前夕的23号上午,部分老新闻工作者专程凭吊了位于太阳乡的红二十八军纪念地。大家为高敬亭等红军率部在大别山之巅与敌苦战三年的英勇事迹所感动。瞻仰参观时,老新闻工作者与同时在此瞻仰的当地学生不期而遇。虹口有线台原台长任荣兴结合自己所熟悉的中共党史,主动向同学们讲述了红军的战斗经历,出现了一幕老少共同缅怀先烈的动人场景。
一周光阴像指缝间的风。离别的早上,坐在车里回望,小楼在晨雾里渐行渐远,清凉晨风里,那口土鸡汤的鲜香、舒缓的歌声、点点的繁星,还有灶间的烟火气,白马尖的清风细雨,晨曦云岚,都成了心里凉爽爽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