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创建 >正文

一片冰心在玉壶
——“铁娘子”王英霞二十七年写就孝爱传奇
信息来源: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文/陈波 程维晴 图/雷威 陈波   发布时间:2025-09-04 17:08:00

  27年来,她用柔弱的双肩,一头挑着脑瘫大儿子的护理重担、一头挑着“渐冻症”丈夫的人生崩塌,还将小儿子送进了“985”大学的校门。

  她以超乎常人的坚韧,直面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劫难,始终没有向苛刻的命运低头,而是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孝老爱亲”四字最沉重也最温暖的份量。

  长子脑瘫改写“活不过十二岁”的医学预言

  1997年,27岁的王英霞与同村的小伙雷长清结为夫妻,平日里采茶养蚕,生活虽不富足,却也平淡而幸福。

  可命运的残酷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次年4月,在村医院简陋的产房里,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雷威因难产缺氧,出生后的体温一直只有摄氏35度,还伴有尖叫、抽搐等癫痫症状。第二天送县医院后就确诊为先天性脑瘫。

  医生委婉告知小夫妻俩:“这孩子可能活不过十二岁。”泪如雨下的王英霞攥紧丈夫的手,“这是我们的孩子,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放弃他。”

  而她没意识到,这一句誓言,她将要用自己余生的每一个日夜来兑现。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王英霞的生活就和闹钟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为了方便照顾儿子,她就在儿子的房间搭了一张小床。每天晚上的十点、十二点、凌晨两点、四点,每隔两个小时,闹钟已经像四颗钉子一样嵌进了她的生物钟。

  哪怕刚合上眼,她也会立刻弹坐起来,小心翼翼抬起雷威的左腿,再从背后环住他的腰,小心翼翼地帮他翻身,仔细检查儿子的后背、臀部是否泛红,一旦发现异样,就赶紧用床头的红霉素软膏涂抹。

  27年来,一直卧床连翻身都不会的雷威从未长过一次褥疮。而这27年来,王英霞也从来没有睡过哪怕一晚上的囫囵觉。

  以前,尿不湿这种婴护用品尚未普及,雷威每天至少要换四次尿布。为了让儿子始终保持清洁干爽,王英霞把家里的旧棉衫、旧床单拆洗干净,亲手缝制成一片片尿布。

  天还没亮,她就端着一大盆尿布去河边搓洗;遇上阴雨天无法晾晒,她便把家里两个火盆搬到堂屋,将尿布搭在绳上,守在一旁不停翻动烘烤。

  “现在用尿不湿好多了,一个月得用四包。”如今的王英霞,手机购物车里几乎全是护理用品。

  走进雷威的房间,阳光洒在平展的被褥上,清爽整洁的房间里,空气中没有一丝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异味——她把儿子照料得体面又干净。那个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十二岁的雷威,如今已经27岁。这一寸寸光阴,都是世间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创造的生命奇迹。

  丈夫“渐冻”,她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活成了信条

  为贴补家用,2003年开始,雷长清辗转福建、浙江、南京等地打工。勤劳务实的他带着一些相熟的乡亲在工地上干起了装修工,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刚喘口气的王英霞以为家里的日子能慢慢好转,可多舛的命运齿轮再次转动——2022年,雷长清在南京打工时,突然感觉左腿乏力,刚开始他也没在意,只当是疲劳所致。后来,他就从行走不便发展到难抬左腿无法行动。

  夫妻俩辗转多家医院,十几万诊治费花钱如流水,最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确诊为“渐冻症”。2023年初,雷长清的病情急转直下,全身肌肉萎缩,只剩右手能轻微动弹,彻底失去自理能力。

  王英霞不肯相信,执意带着丈夫去北京协和医院“碰运气”,可医生的话浇灭了她的希望:“除非有医院推翻诊断,否则目前这病世界上都没有特效治疗方案。”

  “这些菜园都是我一手一脚垒起来的,现在连个饭碗都端不稳了。家里家外全靠英霞一个人……”坐在轮椅上的雷长清努力晃动肩膀,依靠惯性才把左手臂甩起,用仅能活动的右手抓住左手,自己给自己按摩一会。而他的大腿,现在已经瘦成如常人胳膊般粗细。

  家里有两个长年卧床的病人,王英霞身边少了一个生活上的依靠,肩上却多了一座大山。除了日夜照顾儿子雷威,她又多了繁重的日常:帮丈夫洗漱、刮胡子、翻身、做康复训练。

  身高只有1米5的王英霞,每天早晚都要将1米78的丈夫从床上移到轮椅、再移回床上,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幸好,住在附近的小叔子时常主动过来搭把手,同情她家遭遇街坊邻居也大都随叫随到。

  为帮丈夫缓解疼痛,她每周都推着丈夫去镇上找老中医艾灸。她悄悄记下医生治疗时艾条的位置与皮角度,学会后便当起了丈夫的“私人医生”。“我自己帮他在家做,每周能省下好几十块钱。”她说。

  年过八旬的公公雷明江经常夸自己的儿媳:“英霞待我家老婆子就跟亲娘一样,从来没生过一回气拌过一次嘴。这孩子是个苦命人,也是个铁娘子,这个家要是没有她,怎么也撑不到现在。”

  家门口的小菜园被王英霞打理得满眼青绿,靠近雷长清经常散心的路旁,一丛丛凤仙花开得泼泼辣辣。“你别心焦,这个家还有我呢,倒不了。”推着丈夫的轮椅,王英霞背过身悄悄拭去了眼角的泪花。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面对冷酷无情的病魔一次又一次考验,她一直不离不弃用滚烫的亲情,温暖着相濡以沫的家人,缝缝补补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得和美温馨。

  次子求学她含辛茹苦守得云开见日

  2003年,次子雷杰出世。为了贴补家用,在孩子读幼儿园后,王英霞开始到镇上离家较近的一家毛竹加工厂上班。

  那时候丈夫一直在外打工,毛竹厂清晨六点上班,她四点半就摸黑起床:先到里屋给雷威洗漱、喂饭,安顿好大儿子后,就把小儿子送去婆婆家托付老人送学,自己揣着两个馒头往厂里跑。

  中午休息的两个钟头,她又着急往家赶,给雷杰做饭、帮雷威翻身喂水,匆匆扒几口剩饭就返回厂里。“那时候我就像个陀螺一样。”王英霞苦笑着说。

  即便被生计压得直不起腰,王英霞对雷杰的学习也从不含糊。每天从毛竹厂回来,再累她都会把书桌擦得一尘不染,课本、笔记本按科目码得整整齐齐,陪着孩子把当天的作业完成。

  雷杰读到六年级时,由于王英霞只有初中学历,辅导不了孩子课程,她就让雷杰在学校寄读,并委托当老师的姨妈照应,督促他好好学习。

  “小杰,你看咱家就这个样子,妈苦点没啥,但读书是你唯一出路,别让自己将来后悔。”母亲的话像一盏灯,一直照亮着雷杰的求学之路。

  进入高中,雷杰的成绩名列前茅,学校为他减免了学杂费。诸佛庵镇政府了解到这个家庭的困境后,主动为他们办理了低保,每年两万元的补助,稍稍缓解了这个多灾多难家庭的经济压力。

  2021年夏天,雷杰以优异成绩考入“国防七子”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当录取通知书送到王英霞手上时,她泪流满面——那些起早贪黑的日子、那些咬牙坚持的瞬间,一直苛待她的命运终于在这一刻给出了最难得的回报。

  王英霞不仅是一位好儿媳、好母亲,更是邻里间公认的“热心肠”。她乐于助人,经常帮助邻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良好的人缘让她成为村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2023年度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她被县妇联等单位联合评选为霍山县“最美媳妇”。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为爱则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王英霞,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中华民族女性的所有美德。面对常人一眼望不到头的绝望,她没有被命运的重重大山压垮,她以女性特有的柔韧与坚强,无怨无悔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堇荼如饴,用人性的光辉和无尽的爱心照亮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一位家人,用苦难中的坚韧,书写着新时代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

审核: 杜世宏 王倩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