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与儿街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集材道路建设,既提升了竹木产业效益,又促进了生态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科学规划,打通山林资源运输“最后一公里”。在霍山县与儿街镇,一条条蜿蜒的集材道路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脉”。四顾冲村,这片位于霍山县与金安区交界处的土地,面积22.8平方公里,竹木资源丰富,却因交通不便,采伐运输成本高昂,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然而,自2022年起,这一切开始悄然改变。与儿街镇秉持“生态优先、科学选线”的原则,精心规划,修建了总长9620米的集材道路。道路建设采用分层铺筑、压实成型、安装涵管、建设排水沟等环保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山体植被的破坏。如今,农用车可以直接开到山脚,运输效率大幅提升。村民汪正如笑得合不拢嘴:“以前靠人力肩背手扛搬运毛竹,一天最多运600斤,现在效率翻了10倍!”据测算,集材道路建成后,每吨竹木的运输成本降低了220元,受益农户年均增收约1万元。
生态与经济双赢,竹木产业焕发新活力。集材道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运输难题,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过去,由于运输困难,许多间伐材和小径材只能被废弃在山林中。如今,随着集材道路的畅通,这些曾经被忽视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至63%。该村还成立了6支竹木专业采伐队伍,带动了50余名村民就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规范化的运输减少了乱砍滥伐现象,配合“伐育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这片曾经因交通不便而沉睡的山林,如今在集材道路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群众参与,共筑乡村振兴“希望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群众始终是主角。集材道路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作用。从项目规划到施工建设,再到后期维护,群众的身影贯穿始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项目建设前期,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道路的规划设计,结合自身生产生活需求,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为科学选线、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施工过程中,优先聘用当地村民参与建设,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让他们能够直接监督施工质量,确保道路建设符合实际需求。道路建成后,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参与林间道的日常维护,保障道路畅通无阻。这种“共治共享”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拉近了干群距离,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该镇田老庄村的脱贫户孙阿姨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她动情地说:“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到孩子们,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集材道路,不仅是一条山间的运输线,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致富路”。展望未来,与儿街镇还将持续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竹木产业的发展环境,推动绿美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为村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