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霍山,骄阳似火。霍山县衡山镇永康桥村,双向六车道的茶乡大道纵跨南北,车流如织。两旁绿化带上,五颜六色的棒棒糖月季花开正艳,与道旁村居立面墙上各具特色的3D墙绘相映成趣……
“这路真是修到我们心坎上了,以前从村里到县城,坑坑洼洼要走半个钟头,现在上车就到,去哪都方便。一到晚上,到我们这条路上散步的人都成群结队的。”村民王长云就住在茶乡大道东侧路边,从征地开工到大道建成的变化,她全都看在眼里。
大道通衢,铺就振兴动脉
“茶乡大道属于我们县西部城市道路更新(一期)工程,贯穿咱村的就有2.9公里。今年五一正式通车的。”据衡山镇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杨荣林介绍,这条茶乡大道直接连通和襄高速,是霍山县重点打造的交通动脉。今后,霍山到省会合肥的距离将由一个半小时缩短至40分钟。
2024年4月,涉及茶乡大道沿线185亩土地、33户村民的征迁工作正式启动。为保障这项惠民工程如期通车,永康桥村“两委”化身“开路先锋”,全力以赴:耐心细致宣讲政策、公平公正落实补偿、高效协同推进清理与环境整治。
面对部分村民的抵触情绪,由党员、村民组长带头,先后组织村民160余人次“走出去”,参观学习优秀案例;通过召开座谈会、“板凳会”等宣传方式,问需于民,把老百姓的美好意愿融入到征地拆迁和环境整治中来,赢得广大村民理解支持,为工程进展扫清障碍。
调解的是矛盾,理顺的是民心。现在村民们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村里帮我们算了明白账,路通了,不仅出行更方便,生意也能更红火。”
如今,茶乡大道串联起霍山西部城区迎宾大道、迎驾大道等“四横五纵”交通网,让永康桥村这个面积12平方公里的城郊小村庄,真正打通了内外大循环。
环境蝶变,重塑乡村肌理
以茶乡大道征迁为契机,永康桥村“两委”成立“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组”,以“清脏、治乱、增绿、提靓”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合力共治”的联动机制,对茶乡大道沿线及村道两侧环境进行系统整治。
通过拆乱搭、建卫厕、整绿化、改旧房、清垃圾,坚持零补偿、零乱搭、零污染,补功能、补业态、补景观的原则,由清理卫生垃圾为突破口,到拆除铁皮违建房、危旧房屋,循序渐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永康桥村一共清理了100余处乱搭乱建,拆除39处无功能用房,还对75户沿线重点户进行了集中整治,同步完成立面改造、绿化提升等惠民工程。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打造出路畅景美、人和村兴的宜居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刚开始,不理解、不配合的人可不少。现在走到哪儿,乡亲们都笑嘻嘻的。”永康桥村妇联主席项媛媛的喜悦溢于言表,“能得到群众认可,再辛苦也值了!”
家园“美颜”成功,村庄焕然一新。如今的永康桥村,青瓦白墙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排排绿树挺拔翠绿,公厕、垃圾桶、路灯一应俱全。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和产业特色的豆腐文化墙绘,大大提升了村庄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好多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拍照,咱村也成了抖音上的网红打卡点。”项媛媛自豪地说。
业态勃发,激活产业动能
永康桥村以豆制品加工生产闻名遐迩,素有“豆腐村”美誉。环境整治带来的村庄“颜值”提升,也为该村延续百年的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环境变好了,咱村的豆腐也能卖出好价钱。”在安徽永康桥豆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打包“咏豆福”系列产品。2022年,村里成立这家公司,注册“咏豆福”商标,销售10余万元。截至目前,全村已有23家豆制品生产大户、1家规模企业,产品远销上海、合肥等大中城市。
生态好,业态旺。不止豆腐产业,多元业态在这里蓬勃生长。“全村有5家生态养鱼户,养殖面积达1000余亩。这边是30余亩的车厘子采摘园,那边是30余亩的大棚草莓,还有100余亩的莲藕种植,300余亩的蔬菜基地,这可都是村里人的‘钱袋子’。”项媛媛一路走一路介绍道。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永康桥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2024年主营收入60余万元,流转土地1800余亩,带动150余人次就业。
稻田翻碧浪,鱼塘闪银光,草莓棚连成片,豆腐坊飘清香。看着眼前的一切,永康桥村党支部书记王益军很是憧憬,“下一步,咱还要把老六佛路、北外环的环境也整治好,让永康桥村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
“路畅”“景美”“业兴”,是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颜值”变“产值”,“豆腐村”成“幸福村”,永康桥村的华丽蝶变,在宽阔的道路上、整洁的院落里、兴旺的产业中,更在村民喜气洋洋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