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找准乡村振兴的发力点
——霍山县探索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模式纪实
信息来源: 《皖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20 08:40:36

  7月14日,夏阳如炉,霍山县诸佛庵镇桃源河村,71岁的村民程学刚还在自家田头忙着“支水”。他家的两亩田都不在畈上,眼下秧苗正在分蘖,秧田大量需水,他得时常照应着那条简陋的水渠。

  霍山县是革命老区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山区小县,人口36.3万,面积2043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该县人均耕地仅0.77亩,不足全国人均的一半,主要集中在丘陵畈区和局部低洼的山冲或河谷盆地中。而举目全县乡村,如今劳作在农田里的种田人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像程学刚这样的留守老人。

  而针对人均土地少,农村劳力少的现状,如何扬弃传统的小农耕作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土地利用模式,成为该县当前农村振兴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拐点。

  谁来种地?种粮回报低,外出务工多

  “现在农村种地不划算,一亩田最多也就收个千把斤稻,除去种子、化肥、农药,加上耕作和收割的人工,就不剩多少了。一年累到头,收的稻子还不够在外面打工半个月的工钱。”程学刚说,现在村子里还在下田干活的都是60往上的老年人,年轻人大多都出门打工去了。“城里腊月,乡下八月。”即使农村最忙碌的八月份,村里也不复往年的红火热闹。

  “原来农村人家每逢栽秧割稻,都有左邻右舍帮忙,家家户户都要热热闹闹地吃顿栽秧饭、过个新米节。现在许多人家正月初几就出去打工了,过年才回来,平时村里连个串门的都没有......”老程眼里满是对往年热闹景象的回想。

  随着栽秧饭一样流失的不单是一些农村乡土习俗,还有大量农村青壮劳动人口。城乡鲜明的收入差异和文化消费上的巨大反差,自然无法吸引年轻的后辈在田地上的接力传承。

  “我们每年分季节都会下乡开展一些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本来是劳心费力组织的,但村里能动员来参加的人,大多数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能力更弱,根本无力承担许多政府推广的农业改革和科技创新。”该县农委一位负责人对此也表示无奈。

  地给谁种?集中出规模,规模见效益

  “节逢夏至最为忙,管理田禾正适当。”7月16日,下符桥镇圣人山村戴家畈组,52岁的陈以祥正在自家农场里张罗工人给水稻除草、上肥。

  从2010年购买第一台收割机开始,陈以祥家的“忠安农业家庭农场”成立已经整整8年了。目前,该农场流转承包土地500亩,现有大型拖拉机2台、大型收割机2台、插秧机1台、播种机1台,还投资30余万元组建起全县最大规模的育秧工厂。

  “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带来农业效益增加,另一方面,技术革新也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农村土地最终还是要放弃原始的小农耕作方式,重新集中到经营大户手中,放大集聚效应,采取机械化操作,规模化经营,降低人工成本,这是适应目前农村劳动力剧减的现状,也是农村土地使用的未来走势。”下符桥镇农技站站长刘守田介绍说。

  “现在的土地经营大户赚的也都是机械的钱。”刘守田仔细地算了一笔账:“新型的自动插秧机只需两人操作,一天可插秧35亩,如果采取手工插秧则需要35人,以人工每天200元计算,仅人工成本就能节省六七千元。”

  “我们都是大机械耕作,速度快,人工少,纯收入可以达到300元一亩。我们还购买了稻米加工机械,农场耕种的保两优5814优质稻米可以自己进行深加工包装。现在卖得口碑很好了,等商标一批下来就可以直接进超市供应全县大米市场。除了种植水稻,沈家畈那边还种了油菜300多亩。加起来一年纯收入30万元是有了!”陈以祥憨厚地笑着说。

  据悉,2018年,霍山县境内流转50亩以上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有90余家。而种植中药材石斛、白芨以及从事大棚蔬菜和虾稻连作的经营大户已达400余家。集中出规模,规模见效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和壮大,已经渐渐成为推动该县农业发展的主流。

  地种什么?经济作物好,综合效益高

  “长根的都怕水淹,那块赤芍地要加紧排涝防渍。这边的水塘明年再多种点观赏荷花。”霍山县东方大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志仓站在但家庙镇的种植基地里指点着。

  “去年这一畈田种的都是中草药急性子,每亩收籽100斤,茎杆300斤,现在已经全部入库,等着亳州药材市场的价格上扬时再出手。中草药市场的价格波动性比较大,比如这个急性子,低时24元一公斤,高时能卖到80元。套种的赤芍则要到三年后才能采收,不过那是大宗常用药品,价格是稳定的。”

  梁志仓的药材基地总流转1300多亩,范围涉及好几个乡镇,主要种植赤芍、油牡丹、急性子、油茶、茶叶许多种类。每块田地都要跟农民签协议,按水田650元一亩,旱地3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年限最长的签了30年。而将土地流转出去后的农民又重新给土地承包大户务工,成了不少留守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主要途径。

  “很多人把田地流转给我了,自己又要求到我的农场来务工,大都是留守妇女,最多时有80多人。去年一年投入100多万,其中付当地农民务工工资就有47万元,有不少人在我这里一年的工资就有1万多,我这也算是对当地百姓的一种回馈吧!”

  “我想把我的农场办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等我的投资有了很好的收益,周围的群众才会效仿种植,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我们合作社。下一步我还想结合乡村旅游,投资一些比如观光,农家乐等相关产业,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研学拓展、婚纱摄影于一体的农旅结合品牌项目。”梁志仓对中药材产业园的未来充满信心。

  地怎么种?发展新业态,提质增效快

  “今年我们农场众筹了100万元,用于购置粮食烘干设备。这几天正在和六安正阳公司洽谈签约,预计9月初能完成设备安装。今年秋收就不用看老天脸色了!”霍山县“成凤家庭农场”的“90后”带头人陈来凤豪气地说。

  2017年,“成凤家庭农场”流转承包了与儿街、下符桥、但家庙几个乡镇闲置和抛荒的田地3000余亩,种植有机水稻2500亩,发展虾稻连作1100亩,年产值1000余万元,成为全县体量最大的家庭农场,带动周边6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我们霍山山好水好生态好啊,养得好的小龙虾7、8只就够一斤了。南京、合肥这些大城市都说我们养殖的小龙虾好吃,虾田米更好吃。我们准备成立稻虾养殖联合体,统一养殖标准,提升龙虾品质,在但家庙镇农民创业园里开办一家大型的小龙虾交易市场,线上线下齐上阵,带动乡亲们一起闯一闯大市场。到时候,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农村来,和我们一起干一番大事业!”陈来凤心中那个大大的种田梦正在一步步实现中。

  “大家想一想,一小把石斛,就比农民辛苦一年种的稻子要值钱了。”县委副书记、县长项跃文在全县农村农业工作会议上说:“要想真正实现农村振兴战略,还得从农村土地高效利用做起。只有努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挥我县农业的生态优势和特色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才能让茶叶、石斛、毛竹、百合等特色资源,都能变成霍山农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融媒体特约通讯员 陈波)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