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至,秋意仍浓。在霍山县下符桥镇种粮大户陈以祥的烘干房里,堆积成山的稻谷,颗粒饱满,智能粮食烘干机正开足马力,湿谷进干稻出,全部自动完成。
“今年水稻收成很好,眼下再生稻二茬稻进入成熟收获期,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收割烘干,确保颗粒归仓。”陈以祥说,烘干后的粮食比在阳光下晾晒更耐储存。
黝黑的肤色,粗糙的双手,陈以祥种了大半辈子粮食,他既是一个老农民,也是一个新农人。他在村里先后流转了1100多亩土地进行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种植,成立了霍山县忠安粮油家庭农场,建立了大米加工厂、育秧中心和粮食烘干中心,拥有各类农业生产机械20余台,是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
忙碌的秋收秋种阶段是在紧张繁忙和喜悦中度过的。58岁的陈以祥驾驶拖拉机牵引着开沟机、旋耕机在田间腾茬整地、深翻旋耕,他30岁的儿子陈忠安在田边熟练操控无人机,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旋耕好的土地上依次喷洒肥料、播撒麦种,各个环节有条不紊,有序而高效。
这一幕正是父子俩抢抓农时,在田里种植冬小麦的忙碌场景。“稻麦轮作,充分合理利用好冬闲田,上个月底已经完成了800亩的冬小麦播种,机械化操作就是效率高!”陈以祥笑着说。
“我爸是位愿意学习新技能的老农民。”陈忠安说。
农村发展的广阔天地吸引了年轻人回乡。在苏州上班的陈忠安6年前回到家乡,帮助父亲一起经营农场,他鼓励父亲开展农业全程机械化,父子俩先后在推广精耕细作、再生稻种植、粮油作物农机农艺综合配套、水稻机插秧侧身施肥以及使用水稻+新型基质育秧技术等方面探索尝试,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耕种机械化水平。
“我儿子擅长各种农机操作维修,喜欢将掌握到的新知识和信息跟我交流。”陈以祥说。
粮油生产专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结业证书、农机修理工的证书、“六安市十佳种粮能手”荣誉证书……陈忠安自回乡之后积极参加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和各种农业技能大赛,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父子俩不断购置新机具,收割机、拖拉机、栽秧机、烘干机、无人机……“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丰收有了保障,种粮更有奔头了。”新农具和新技术让陈以祥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
“虽然小时候跟着父母,脚踩泥巴、手插秧的时光一去不返,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易,让我深知粮食的珍贵,对农村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陈忠安眼里的父亲热情淳朴,特别在春耕秋种时,会积极帮助附近村民代育秧和机插秧,在他的感染下,自己也会主动指导周边和镇内村民水稻种植管理和机械规范化操作。
下符桥镇是霍山县种粮大镇,近年来,该镇快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按照“田成块、路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肥沃”的建设标准,建设成规模化、机械化、连片化良田,有效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问题。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建设农机智慧化体系,建成包括1000平方米农机停放大棚、200平方米农事培训中心以及配套农机调度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农机服务中心,一次性可停放农机50台,并开展技能培训50余人次。推广农机项目惠民服务政策,累计投资273万元实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农机化项目4个,落实插秧机贷项目33万余元,补贴育秧贷、购机补贴资金等100多万元,累计带动农户、经营主体等30余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政府重视,我们种粮食更有信心了。今后我们父子再加把劲,多种粮、种好粮。”望着正在田里忙碌的儿子,陈以祥满眼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