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发挥“赈”能量 激活“源”动力
——霍山县“以工代赈”项目助增收促振兴
信息来源: 皖西日报   作者: 陈波   发布时间:2025-02-12 10:26:53

  “喂,孙总,咱柳林河沿河道的路面急等着要铺设了。今年开春天气好,你看这两天是不是就通知务工队员准备开工了?”新春伊始,霍山县衡山镇集镇建设和项目推进中心主任刘斌就给玉带桥村村级劳务公司负责人孙义明打来了电话。
  “行啊,村里老百姓过了年没事,都急吼吼地等着上岗。等我把人喊齐,立马就复工。”老孙答应得很干脆。
  玉带桥村村民张信明也是霍山县衡山镇柳林河沿河道路工程以工代赈项目工地上的一员。这些年他一直在外地干瓦工,每到冬天,外面的工地就停工了,只能闲置在家。
  “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活儿干,今年就不出门打工了。去年冬天,我在这个以工代赈项目工地上干了20多天,就挣了3000多元呢!”张信明憨笑着说。
  近年来,霍山县将以工代赈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全力推进。柳林河沿河道路工程作为重点项目之一,于2024年11月正式破土动工,计划在2025年6月实现通车。这条道路承载着周边群众和企业的殷切期望,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周边工业园区及群众的通行条件。
  霍山县安园混凝土有限公司就坐落于附近。提及这条正在修建的道路,公司负责人万明杨难掩兴奋之情:“以前这条路状况很差,天晴的时候,车辆一过,灰尘漫天;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不堪,根本没法走。这对我们企业的物流运输和员工上下班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他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路段,满怀期待地说:“等这条路修好了,我们企业周边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车辆运输更加顺畅,员工通勤也更加方便,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据衡山镇集镇建设和项目推进中心主任刘斌介绍,柳林河沿河道路工程总投资480万元,其中预计发放劳动报酬170多万元。这一项目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还将惠及玉带桥村、南岳村、永康桥村近1万名群众,同时对城西工业园众多企业的生产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可以在当地就近就业获取酬劳,年龄超过60岁的村民也不会受到年龄限制,按月结算工资通过‘一卡通’发放,保证一毛钱都不会少……”刘斌介绍道。
  在推进以工代赈项目过程中,衡山镇始终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理念。工作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耐心宣讲以工代赈政策,广泛征求意见,详细掌握务工群众底数。根据群众务工需求,精准设置建设内容,吸引了众多脱贫户、监测户、易地搬迁户、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真正做到了把项目建在群众家门口,把就业机会送到群众手中。
  与衡山镇相邻的黑石渡镇已经连续三年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了,目前正在推进的是2025年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以工代赈示范项目。
  “以前咱农村老年人只能在家种种地、带带孩子,没想到现在还能靠自己的双手拿工资。这个以工代赈项目真是太好了,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块钱,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照顾到家里。”提及即将复工的岗位,黑石渡镇杜家冲村村民张际军满意地说。
  据施工方负责人宁禄俊介绍,年前的以工代赈项目已经组织了约150名当地群众参与建设,随着项目的推进,年后预计能带动当地约260名群众参与。整个项目预计发放农民工工资约265.8万元。
  以工代赈的初心,在于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通过广泛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并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1984年,安徽省开启以工代赈的探索之路,40年来,这一模式在霍山县不断发展壮大,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摒弃了传统给钱给物的简单帮扶方式,更加注重“扶志扶智”,通过让贫困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以自身的辛勤劳动换取报酬,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实现自我发展。
  自2022年起,黑石渡镇已先后实施了交通设施补短板、产业道路拓宽升级、产业大棚建设等3个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带动当地500余人就业增收。
  如今,黑石渡镇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胡洪流正带领团队积极申报杜家冲至柳树店道路拓宽以工代赈项目。“如果这个项目申报成功,将打通大黑路至潜台路,建成循环路。这不仅能改善交通条件,还能把戴家河村、柳树店村、杜家冲村全部串联起来,形成水果、蔬菜、中药材产业链,为黑石渡镇的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胡洪流满怀信心地说。

审核: 陈波 王倩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