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腊月二十前后,在城里忙着生意的但德红赶回老家霍山县衡山镇永康桥村后,第一件事便是去豆腐工坊排队买豆腐。“过年打豆腐,一年都多福。日子越来越好,豆腐依然少不了。”但德红告诉记者。
永康桥村有着百年豆腐制作历史。梁宗宝的工坊是村里为数不多保留古法制作工艺的豆腐工坊,因此所产豆腐特别受欢迎。但由于古法制作产量有限,每天都有人上门排号。
每日天未亮,70多岁的梁宗宝便在工坊里忙起来。浸泡了一夜的黄豆,倒进榨汁机里,很快,豆浆与豆渣分离。老伴在一旁生火,锅灶里柴火劈里啪啦燃烧着,灶台上的铁锅冒起热气。梁宗宝顺势将豆浆倒进锅里,大约一个小时后,豆浆开始咕嘟咕嘟冒泡,满屋弥漫着豆香。梁宗宝不紧不慢地将豆浆取出,倒进陶缸里,待稍稍冷却后开始点浆。
“点浆时豆浆的温度要控制好,温度过高会导致豆腐脑凝固不均匀,温度过低则会影响凝固效果。点浆后需要静置一段时间让豆腐脑自然凝固,这个环节叫‘蹲脑’。”梁宗宝一边搅拌点浆,一边向记者介绍。慢慢地,眼前的豆浆变成了柔软嫩滑的豆腐脑,再经过3次纱布包紧压水,爽滑的豆腐才能“出炉”,“豆腐在定型时是用两片木板压制,所以一整块压成的豆腐又称一板,20斤左右。”
在永康桥村,几乎家家户户生产豆制品,这里有保留古法制作的工坊,也有规模化现代化制作工坊,因此这个村也被称为“豆腐村”。
2022年,永康桥村成立安徽永康桥豆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豆腐产业,通过“公司+产业+农户”模式,向农户收购豆制品,由公司再加工衍生,推出豆腐乳、豆渣酱、豆腐棍等一系列豆类产品,并成功注册“咏豆福”商标,带动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