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创建 >正文

百世家风百年传承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11 15:39:04

  大家好,我是彭贵红。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个舞台上给大家分享我们家的一些故事。

  我们家奉彭祖为祖先,到我这一辈是第一百四十七代。从我的玄祖辈开始一直到祖辈,每一代兄弟两三人最终只能传下一支。虽然我祖辈之前人丁单薄,但彭氏家风家训却祖祖辈辈的传承很好。

  奉老养幼 勤俭持家

  本来养母早逝,无长辈可奉养,但是后来家里来了三位长亲长期居住,一位是我祖父的姑妈,另外两位是我祖母的母亲和姑妈。这三位老人都是因为丈夫参加红军被杀害,膝下无子,因此常年住在我家。我父亲兄弟六人,还有两个姐妹。一家十三口人,全靠祖父母两双手操持。祖母连做饭都要算好份量,有时候难得做点荤菜,切菜的时候都就要算好,保证家里每个人都一样的份量。祖父很勤快,每次干农活回来从不空手而归,即使是过年,他也要去山里砍柴,从不休息。祖父母就是靠着勤俭持家,赡养了三位老人,抚育了八个子女。我祖父侍奉岳母14年,直至养老送终。

  穷不丢书 因材施教

  动荡的年代和生活上的困苦并没有阻止祖父母对子女读书的期许,家里勒紧本来就已经很紧的裤腰带,和几户相邻合伙请了一位私塾先生,学堂就设在我家祖宅的包厢里。解放前那时候上学,先要给“上大人孔夫子”的牌位磕头,然后给先生磕头,行过礼才算是一个学生了。家里连书本纸张都买不起,多数时候还是用竹简,先生用毛笔抄好了给学生学习。有时候家里实在太忙,父亲和叔伯们要轮班上学和放牛。即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我父辈的兄弟姐妹们都还不同程度地读过书。这种对知识文化极度稀缺和渴求的经历,让我的父亲至今保持至着对书籍和纸张别样的珍惜。祖父对子女的教育都是因材施教,并不一刀切地强求,对学习成绩也不做量化的要求,而是从孩子的专长和兴趣出发,以正面的引导和鼓励为主。我大伯和五叔天资不高,祖父就让他们在家干农活,我的父亲和两个姑妈十几岁就做了基层干部,三叔和四叔去参军,六叔年纪最小,读书的时候家境也稍好一些,一直读到高中,成绩优异,不幸的是第一次高考前忽然得了疾病未能参加,第二次高考前又出意外,眼睛差点失明,最后做了一名教师。

  养不废教 习礼知仪

  祖父母不光注重对子女文化知识的培养,平时的生活习惯也严格要求。在我父辈小的时候,山区几乎没有卷烟,抽烟都是用烟袋配上自己种植的山烟。如果发现哪个孩子偷偷吸吮了别人家的烟袋,那免不了要受到祖父严厉的责罚,因此我的父辈没有人吸烟。不光抽烟不允许,赌博也是万万不可的。我父亲从来不打牌,而且我们家根本就没有扑克。除了这些“负面清单”,正面的教导也很多,比如去别人家里串门,长辈问“某某,你今天怎么来了?”应该回答:“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而不能说:“我来玩的。”因为过去社会“玩”是无所事事的代名词,去别人家“玩”那是很不尊重对方的;进了别人家门,不要随便就坐,而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在路上跟人打招呼,不能边走边说话,而应该站定以后恭恭敬敬地招呼人。过年的时候,不管家里有多困难,哪怕步行几十里山路到镇上去卖柴卖菜,也要换点钱买春联和香纸火炮这些年货。类似的这些老规矩还有很多,对我们如今为人处世仍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今天分享的这些百十年前的家风故事,只是岁月长河中的浪花一朵。花落花开,日出日落,一册册史书一座座丰碑,中国梦的希冀和嘱托都需要人民书写和镌刻。“自古妻贤夫少祸,从来子孝父心宽。”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需要每代人的久久为功的精神,更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行动。

  (彭贵红,县地税局)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