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守一村和谐 护一方平安
——霍山县推行“一村一警”工作侧记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4-13 11:25:51

  3月20日,对于家住霍山县大化坪镇多盘坳村李道清老俩口来说是个晴天霹雳的日子,4只刚出生10斤重的小羊羔被戳死在村里的竹园里,眼看着一年的“指望”化成了泡影,老俩口只能泪水往肚里咽。“以前没报过警,也不知有没有用,哎!”李道清坐在竹园里一时没了主意。

  为切实解决农村警力不足、民警下不去的难题,唱响“幸福霍山”、“法治霍山”、“平安霍山”的主旋律,做实做强派出所基础警务工作,该县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

  抓主要矛盾,派驻“闪”出新亮点

  “3个派出所民警负责重点村,5个局直单位民警负责其他村,相互配合,责任捆绑,既节省警力,又达到村户全覆盖的目的,这是警力得以沉下去的重要‘武器’。”东西溪派出所所长邵俊拿着警民联系卡介绍道。

  邵俊所说的正是霍山县“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中的“新亮点”——即干部警员“全上阵”的派驻方法,对美好乡村示范村、新农村建设中心村、治安形势复杂或管理任务较重的村等三类“重点村”,实行派出所民警驻村制,其余村实行局直单位民警包村制。另外,实行局领导联系包片制度,与“一村一警”工作捆绑同责。形成以驻村民警为中心,包村民警为补充,村组干部为纽带,农村群众为基本防控单元的治安防控网络。

  “包村民警每月进村三到四天,其他时间这个村发生矛盾,我们的驻村民警会第一时间赶去处理,然后及时与包村民警沟通,并通过日志的方式把案情详细记录下来做好对接工作。”据邵俊介绍,这种“取巧”的办法是民警办案时自发提出的,既不拖拉案情,又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村警在身边,法治“种”进民心头

  晚上8点,昏黄的灯光下,李道清看着“罪魁祸首”饶老汉在调解书上写下了名字、盖上了红手印,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多亏了村警们啊,报案才4天往我家跑了三四趟,不但帮我找出了真凶,还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找他们,用法律手段白纸黑字的可靠!”

  野猪当村村支书何祥栢在一旁“偷着乐”,“自从去年9月村警项兴权被分配到我们村,每周两次挨家挨户的巡访,村里的治安好多了,即使有什么小打小闹,也不会再私下斗狠,而是在第一时间找到小项,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下我这个村支书可以‘高枕无忧’了。”

  “饶老汉都70岁了,按法律上要从轻处理,再讲我家的羊也吃他的菜,都是过错方,以后还是要好好看管自己的羊……”当晚,李道清嘴里不停的嘀咕着。“自从我们民警下了村,老百姓们不仅学会了报警,还学习了法律知识,形成了法律意识,这就是村警的‘威慑力’,将法治‘种’进人心。”县治安大队大队长杨德怀感慨地说。

  小警解大怨,促一方和谐

  农历腊月二十七的清晨,一向“安静”的磨子潭水库陡然热闹起来,100多名当地渔民划着30多条渔船围堵了绍峰公司的捕鱼快艇,要讨一个说法,眼看双方僵持不下,矛盾一触即发,库区边村的村警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往现场,一边稳住渔民情绪、劝其下船,一边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做好后期工作,并出台规范库区秩序实施意见,最终平息了事件。

  据磨子潭派出所所长介绍,库区矛盾的调解时有发生,仅“一村一警”工作开展以来,就化解了八九起,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矛盾,就是渔民因捕鱼与租赁库区养鱼的公司发生口角,但若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演变成后果不堪设想的群体性事件。

  “村民间的矛盾都是小矛盾,但解决不好就会酿成大患,村警看似微不足道,但一人驻村就可以感染百名群众,就可以在矛盾之初遏制其发展,大大减少后期的警力投入,而不是本末倒置,先‘治’后‘防’。让民警多与百姓问早安、道晚安,邻里矛盾解决了,村里关系和谐了,平安幸福的生活自然就来了。”该县政法委书记朱卫东在“一村一警”工作会上说。罗妍雪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