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大“红灯笼”何时“火”起来?
信息来源: 皖西日报头版头条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10 08:39:36

  10月24日,周六,天气晴好。记者从霍山县城沿318省道往西,一过土地岭头,便发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道路两边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小摊点,摊主大多是当地的妇女和老人。他们在路口撑起大红遮阳伞,伞下摊位上除摆放土鸡蛋、蜂蜜、木耳等特产,而最显眼的就是他们自行泡制的一罐罐“红灯笼”泡椒。

  “到我这吃饭的客人,很多人会慕名点上一锅‘红灯笼’泡椒烧豆腐,吃饭时更是不可缺少的开胃小菜。”正午时分,在省道318线土地岭路段的“土地岭避暑山庄”的农家乐饭店里,老板娘李红扎着围裙,和婆婆一起在厨房里忙碌着。她告诉记者,这几年,进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游客在尝过“红灯笼”泡椒后,临走时多半会买上几坛带回去。“昨天有个在杭州开饭店的客人一下就带走几十坛,他说咱这儿的‘红灯笼’在杭州也很有名。不过,他很好奇,为啥这么好的东西,他在当地的市场上却找不到踪影。”

  “红灯笼”为何难走出去? “红灯笼”辣椒是漫水河镇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土特产品之一,因其形椭圆,其色鲜红,颇似红灯笼,故得名。这种辣椒味辣中带甜,皮薄肉厚,富含钙、铁、磷、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在当地,农户习惯对其进行泡制一段时间后再食用,泡制后的“红灯笼”算得上是开胃的佳品。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漫水河“红灯笼”辣椒就已闻名遐迩。当时,有人曾在当地开设了一家以加工“红灯笼”辣椒为主的山发泡菜厂。但是,据当地知情人介绍,这家泡菜厂并没有让“红灯笼”辣椒“走”出去。同时,山发泡菜厂也没有坚持多久,如今厂子已不复存在。

  为何“红灯笼”难以走出去,在霍山县农委蔬菜办主任何家祚看来,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保鲜方法。他告诉记者,在当地,农户都是采取传统的腌制泡菜的方法来保存。“盐放少了留不住,几天就烂成一张皮了,盐放多了又难以入口,如果加入防腐剂,又对健康有害。”何家祚说,一直以来,正是因为保鲜问题没解决,“红灯笼”几乎无法实现外销,难以走出本地市场。

  “保存难”制约着“红灯笼”的外销步伐,对于何家祚来说,这是一件头痛的事,但是,眼下他还有着更大的担忧——那就是“红灯笼”品种变异。“现在的‘红灯笼’辣椒要么小了很多,要么形状、性状都变了。以前亩产一两千斤,现在有个几百斤就不错了。过去大的一颗就有50克左右,现在20克的都算‘大个头’了。”

  “红灯笼”的“复壮”之路

  作为当地标志性的蔬菜品种“红灯笼”辣椒的“不幸遭遇”,该县高度关注。在该县的多次扶贫调研会上,相关人士也多次提议,一定要想办法保护好红灯笼这一地方良种,并将它做大做强成一项产业,变成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我们正在着手开展良种选育。”该县农委蔬菜办的许自文从去年起,一直在“红灯笼”辣椒的原产地漫水河一带开展专题调研。他介绍,目前,该县农委已经在漫水河镇道士冲村彭家湾村民组农户余梅芝家建立了良种选育基地,正在进行母本的提纯复壮工作。“我们从已提取了近200克的良种,计划明年4月进行小范围种植,届时,进一步观察提纯,如果效果明显再推广扩大种植。”

  “红灯笼”的提纯复壮,只是第一步。何家祚告诉记者,要想做大做强,还需要克服种植、加工、运输到销售等环节的一系列问题。

  “红灯笼对种植环境要求很苛刻,只能生长在海拔400—800米之间,一旦引入到海拔400米以下种植,几乎连原物种基本外观形状都不能保留。”何家祚说,这样一来,红灯笼的种植范围就局限到了从金寨长岭到霍山上土市、太阳、道士冲、漫水河这几个山区乡镇方圆区区60—70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小气候之内。“但是,近年来,山里的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了,要想做大做强,就得扩大种植面积,这就需要以效益提高来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

  “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相应的规模加工企业,保鲜措施也无法跟上,总之,内在和外在条件的相对制约,‘红灯笼’辣椒要想走出去,并做大做强成一项富民产业,还要在加工、销售等环节狠下一番工夫。”何家祚说。

  “红灯笼”搭“互联网+”快车

  “今年我把家里种的‘红灯笼’辣椒送了一些到霍山县的菜市场去,鲜的卖了5块钱一斤很快就被人抢购一空。”道士冲村村民余梅芝告诉记者。其实,她今年不仅出售红灯笼鲜品,也在尝试着将其晒成干菜,因为有她的侄子帮忙,这干菜在“农村淘宝”店里可以卖上更好的价钱。

  “我们漫水河‘红灯笼’不单是泡椒口感好,鲜品口味更好,只是因为保鲜和运输不易,外地人很难能吃上应季的灯笼椒。”漫水河镇农技站站长李炳武告诉记者,目前,镇上一边在抓提纯复壮,同时也在积极争取相应的项目资金支持,计划扶持本地的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来扩大“红灯笼”的种植面积。“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将这样好的农产品推出去。根据季节,我们可以先卖鲜品,后卖干品和制成品。”

  “ ‘红灯笼’辣椒如果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道,那么闯进全国大市场就指日可待。等到全国各地的客人都能从网上随时可以吃到咱这儿种的青的、红的、干的和泡制‘红灯笼’辣椒,那咱这老百姓的日子可就能年年像大红灯笼一样红火起来!”李炳武对“红灯笼”的未来充满期待。(通讯员 陈波 记者 储勇)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