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扶贫“诸葛”下乡来
——霍山县开展精准扶贫“村村到户户访”活动侧记
信息来源: 《皖西日报》头版头条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11 08:51:10

  开栏的话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关键年。作为还有46万贫困人口的革命老区六安,脱贫任务十分繁重。为促进皖西地区扶贫开发,扶贫奔小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共同推动皖西地区扶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本报即日起开辟《小康路上——大别山区的扶贫故事》栏目,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带动作用,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发生在我市各县区的一线扶贫故事、扶贫经验、扶贫成果奉献给读者,为推动全市的扶贫攻坚顺利完成营造积极的新闻舆论氛围。

  “散养土母鸡一斤能卖到40元,如果养到8斤出售的话,一只母鸡就能卖320元,100只鸡能卖3万多块钱。你家附近都是山场,又是单门独户,你一个女人家,50多岁,重体力活忙不来,散养土鸡对你来说,应该是相对轻松的事情。我们也尽量想办法从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你尽快脱贫致富。我们一起来努力,你看行不行?”4月7日,在霍山县太平畈乡洪峰村,该县县委宣传部“扶贫”干部们的一番话,说得村民万美芳频频点头。

  “我一直想找一个既能挣钱,又相对轻松的活路,你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万美芳握着他们的手高兴地说。

  这是霍山县连日来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村村到、户户访”活动的一个剪影。从3月15日至4月10日,该县千余名县乡村三级干部纷纷深入贫困村和困难户家中,开展结对子、主动攀“穷亲”。

  “开展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摸底子’,当好‘调查员’,搞清楚贫困村和困难户致贫的真正原因,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指路子’、‘想点子’,当好‘诸葛亮’,帮助他们厘清脱贫思路、拟定脱贫步骤,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局长叶纯森介绍说。

  万美芳11年前丈夫病亡,丢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务和一个当时年仅5岁的女儿。这么多年来,虽然当地政府帮助解决了低保、女儿上学也享受了一定的经济补助,好心的邻居也免除了一定的债务,但由于地处深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母女俩依然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盖的旧房子里,低矮潮湿,家中除了一台冰箱,没有什么像样的电器和家具。“家里3亩多薄田,只能种点水稻糊嘴,茶园每年只能挣个1000多块钱。”万美芳说。

  扶贫工作队的到来,让她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他们帮忙,我相信,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一看村民有无住房,二看有无读书郎,三看有无病人卧在床,四看米缸有没有粮,五看劳力强不强。”郑汉臣是该县广电台的一名干部。去年,他主动“请缨”,来到最偏远的洪峰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每到一家,他都要仔细地看看贫困户的吃住穿用等情况,还与他们促膝谈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在洪峰村,跟万美芳一样感到欣慰的还有村民刘和生。发展天麻是他多年的愿望,但他种的天麻个头小、产量低。问了不少当地的土专家,“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扶贫干部们在了解到他的想法之后,当即联系了县科协,为他请了专家,对他所种的天麻进行“会诊”,解决了他的心头一患。

  除了每个县直单位都要与贫困村“联姻”,每个科级以上干部还都与贫困户“结对子”。该县同时还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贫困村,推出“十大举措”,实施“十大工程”,多管齐下,着力解决贫困难题。(通讯员张金柱)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