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肉真香,赶紧认养一头,到年底,外地的亲戚朋友回家过年,也让他们尝尝本地正宗的黑毛猪肉!”近日,霍山县文庙广场上排起了长龙,在队伍的最前头,霍山中燃公司职工经智慧正一边尝着刚刚烹好的猪肉,一边连忙拿起桌上的笔与坐在对面的贫困户签下了《黑毛猪认养协议》。
这热闹的一幕发生在由上土市镇举办的“贫困农户仔猪认养暨产品推介活动”现场。据该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朱晓宇介绍,“猪仔认养”是该镇根据《霍山县精准扶贫三十六计》摸索出的一套“新计策”,主要是通过消费者与贫困户签订认养协议的方式,让贫困户“零成本”获得“养殖许可”,消费者“坐收”天然纯种品牌土猪,实现扶贫和产业发展“两不误”。就在推介活动的当天,已有16户贫困户完成了认养手续。
扶贫,关键在于“精准施策”,针对前期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资本下不来”、“农民不动弹”、“没规模、没市场”等问题,该县在开展帮扶措施“再走访、再落实”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实际,围绕各村各户意愿和需求,专门制订了《霍山县精准扶贫三十六计》,分类谋划易地搬迁、产业扶贫、低保兜底等,做到“帮”与“需”紧密结合,使扶贫效果最大化。
“易地搬迁”上演“走为上计”
“一定要搬!搬出来才有活路,但更要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4月中旬,在霍山县扶贫攻坚再推进大会上,易地扶贫搬迁被列为“重头戏”提上议事日程。随即一套科学的“搬迁指南”被发放到上千名扶贫干部手中:“立足镇村发展总体规划,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的要求,以5户为标准实现安置……”
“2016年的任务是集中安置,在安置点的选择上,最主要是考虑群众需求,在程序上,会按照入户摸排、搬迁申请、村民表决、审核公示依次进行。”该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局长叶纯森向记者介绍道,“搬迁过后,我们还会为贫困户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并结合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搞好后续就业扶持。”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的不仅仅是群众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多形式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让他们真正能脱贫,能致富。说起易地搬迁,许多贫困户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如果能住在交通方便的集镇上,像我老婆菜烧这样好的,我们就可以自己开个农家乐,再养养土鸡来卖,怎么样都比以前待在山窝里要强!”家住太阳乡船仓村贫困户周仁爱乐滋滋地和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公司+农户”巧借“树上开花计”
在扶贫攻坚战中,该县也效仿古人巧借“兵法”,将“势单力薄”的贫困户与公司、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嫁接捆绑”,依托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贫困户“华丽转身”。“同样是养殖黑毛猪,我们下符桥镇则选择了‘公司+贫困户’,通过贫困户代养,公司收购的方式,让产业脱贫之路再无后顾之忧。”下符桥镇挂职副书记蒋苹解释道。原来,就在一个月前,该镇镇政府当起了“红娘”,为当地贫困户与安徽科氏丛林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牵线搭桥”,让其合作开发黑毛猪养殖项目。在具体的合作中,公司负责为每头猪购买保险,并在出栏后用高于市场价1元钱的价格进行收购,贫困户只需负责代养。
“现在再也不用担心猪卖不出去了,养猪有专业的培训,猪死了有保险,我们还能获得政府额外补贴,这样的好事我们都愿意干,也能安心干!”谈起养猪,家住庙岗集村平塘组的代修贤再也没有了畏难情绪。
“资产租赁”玩转“以逸待劳计”
在扶贫攻坚战中,贫困户化身“甩手掌柜”,将自己的资产进行“托管”,收取稳定租金,再利用“剩余劳动力”集中从事生产加工,获取额外收入。
“要不是将山地交给村委会打理,我家那50余亩山场真要白白浪费了。”家住太阳乡金竹坪村的陈明因常年背负患癌妻子的医药费成了村里的贫困户。2010年,村委会将他家的50余亩地与其他村民待流转土地共7000亩,全部流转给安徽茂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经营,有效期至2077年。“就是‘土地托管’,改善了我的生活。除了定期的山场转让租金外,到山核桃开摘打杆时,我还可以去打零工,这样既照顾了患病的妻子,又有了一定的收入。”陈明补充道。
该县还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村将集体资产、贫困户将承包土地和个人财产入股,通过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渠道增收。像在诸佛庵镇小堰口竹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自家入了股,平日好好干,年底分红不用愁。”现在该合作社里已有18户49名贫困户,他们以毛竹资源入股,按照毛竹园面积、远近、蓄积量计算股份,到年底凭借收入进行分红。“资产收益扶贫是一种长效的带动机制,解决了贫困户的增收问题。这样的‘兜底’不仅‘兜’住了部分群众的收入,还‘兜’稳了民心。”该县扶贫和移民开发局局长叶纯森如是说。罗妍雪 记者 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