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小山村来了位“石斛书记”
信息来源: 《皖西日报》二版头条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14 10:34:38

  六安新闻网讯 开车驶进鄂豫皖3省交界处的深山贫困村——霍山县太平畈乡洪峰村,一路上,成片成片的“绿油油”萦绕在眼前,不远处的牌子上写着“某某石斛基地”,在基地与基地的中间则是一栋栋刚刚拔地而起的红瓦别墅。一点也看不出,这里与“贫困村”有什么瓜葛。

  “‘石斛'书记,有人来找你啦!”在村口遇到热心的村民,直接把大家带到了村委会的门口,正抱着《扶贫手册》匆匆赶出来的小伙子,正是去年和今年连续被评为县“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今年的“市优秀选派第一书记标兵”、洪峰村“第一书记”——郑汉臣。

  记者进村,“拿斛开刀”

  郑汉臣,原是霍山县广播电视台记者、编辑,在过去的采访活动中,他与洪峰村打过几次交道。正因如此,2014年11月,他被派到此处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记者能当好书记?还是在这样一个穷山沟里!”起初,村民们都表示不相信。

  洪峰村是霍山县内出了名的“贫困村”,不说别的,光从县城开车入村就得在山路里绕上三四个小时,全村总共才365户1328人,贫困户就有117户39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5%,“交通状况差、信息闭塞、贫困落后”早已成了大家对该村的共识。

  在了解村里的情况后,郑汉臣也曾几天几夜着急地没合过眼,但很快,在对贫困户进行挨户摸底后,他找到了“突破口”:作为霍山石斛的种源基地之一和核心产区,在石斛的开发上,洪峰村不仅具备优越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而且群众有发展意愿、干部有工作基础,立足石斛等特色产业应该是带动洪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最佳“切入点”。

  说干就干,他和村两委开始披星戴月地编制《洪峰村“十三五”发展规划》《洪峰村三年脱贫攻坚计划》,并把发展石斛养生旅游列为“第一发展任务”。

  扶贫发展,“靠斛而生”

  “村里所有能看到的楼房,都是靠石斛建起来的!”谈起走上石斛扶贫这条路,郑汉臣总有说不完的“经”。两年来,他采用招商引资、大户带动、代理销售等多种手段,帮扶贫困户在产业基地上就业,在产业发展中增收。

  “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现实,现在在家看看石斛,就能天天有钱挣!”村里靠石斛为生的“老弱病残”纷纷有这样的感慨。自去年起,郑汉臣主动与霍山县松鹤堂中药材有限公司对接,协调安全岭组村民流转山场300亩,进行石斛林下和崖璧种植,目前已经完成120亩石斛苗移栽,余方南、胡月恒、胡海清等20多位贫困户把山场租赁给公司,同时在公司务工,年收入最高达3万余元。

  如今,“谋生仙草”成了“摇钱树”,在郑汉臣的带动下,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纷纷返乡,从石斛中“分一杯羹”。在外务工的村民李胜兴、李友志、肖攀等返乡种植、加工石斛,成为贫困户中致富标杆;在上海务工的贫困户李有福,边打工边代理,为村里销售价值3000多元的霍山石斛,尝到了双赢的甜头……放眼全村,随便数数,该村为石斛企业打工的贫困户达70多人,专业销售石斛的贫困户10多人,业余代理销售的贫困户达160多人。

  借力“娘家”,“以斛为媒”

  “修致富路,建石斛园,打造养生旅游好去处”,郑汉臣在自己微信朋友圈上这样写道。为了让贫困村更快的脱贫,光靠“自力更生”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在上任的第一时间,他就联系了自己的“娘家”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台。

  “要想发展石斛旅游,得先修路”,在“娘家”的帮扶下,洪峰村先后修建和扩建了孙上湾、火堂寨、长生桥水泥路、太(平)包(家)路,新建了适合安居乐业的黄泥榜安置点和美好乡村中心村,并建成了农民文化广场、健身广场、景观带、景观塘。

  基础设施“不再拖后腿”,石斛养生旅游业开始“阔步前进”,2015年4月,在县委宣传部等结对单位的帮助下,经过争取和协调,洪峰村与港资企业“天下泽雨石斛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进行林下石斛种植和乡村旅游开发。此项目投资两亿元,今年9月已开工建设,被列为中国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预计3年建成并产生效益。

  “跨过青藤缠绕的木质小吊桥,漫步在彩色山石铺成栈道上,听着九仙河瀑布声在耳边作乐,闻着开满遍地的石斛花香。”就在今年仲秋,由郑汉臣亲手开发的“九仙寨”石斛旅游观光便道已正式接待游客,第一书记变身“第一导游”,带着省内外600余名游客走石斛路、观石斛花、品石斛汁、听石斛故事……。(罗妍雪戴星)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