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你们支持我养的山羊去年卖了二十多头,赚了两万多元,本钱回来了,今年估计可以卖3万多元”。 “那很好。现在还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助解决?”
“今年能不能给我多争取些茶苗。原先村里不通水泥路,交通差,茶叶卖的也不好。现在村里通了一部分水泥路,来收茶的茶贩明显多了起来。”
“老人家放心,我们今年还会继续为村里修好水泥路,让你的山羊和茶叶更好地销售出去”。
5月10日,市审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涂成富和办公室主任金持平再次来到结对共建帮扶村——霍山县大化坪镇王家河村帮扶贫困户江成洲的家里,实地走访了解结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结对村负责人及驻村扶贫干部一起商讨解决具体帮扶事宜。
江成洲老人的儿子在外务工,媳妇在外陪读,他和老伴在家留守,老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能做重活,家里仅靠几亩茶园在茶季时挣些生活费。在扶贫工作中,当了解到江成洲有养山羊的愿望又苦于无钱的现实,市审计局牵头为江成洲办理3万元的小额贷款,购买20只黑山羊。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王家河村,距离大化坪镇还有12公里,这里绿水绕青山,风景优美,但交通条件恶劣,用当地村干部的话来说,“一寸水泥路都没有”,一到雨雪天气,村民们出行就成了难题。
除了交通不便,村民出行难,王家河村的集体经济也是空白。因此,村贫困发生率较高。截至2015年底,该村在册贫困户80户,217人,占全村人口13%,其中一般贫困户28户97人,低保贫困户19户75人,低保户10户17人,五保户23户28人,16个村民组均有分布,交通偏僻的高山区所占比率较重。
为推进王家河村精准脱贫工作,作为帮扶单位之一的市审计局高度重视,于2016年4月上旬与该村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委员会,并由市审计局牵头组成了县民政局、团县委结对共建扶贫领导组,在调研基础上为该村制订了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扶持计划。在联合党支部委员会的带领下,村两委和党员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为统领,明确村级服务功能,强化工作措施,强健工作队伍,积极发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干部群众面对面”、“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几大载体作用,为三年精准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问题是制约王家河村发展的重要问题。王家河村现有组级土路26公里,涉及10个村民组。2016年,在市审计局的帮扶下,直接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库区码头水泥路1.5公里、毛庙水泥路3.5公里,村民渴望水泥路的愿望终于实现。
路的修通,既能满足群众的日常出行,大量的竹木能及时运出,节约装车时间,结束人工远距离肩扛毛竹时代,又能满足外来游客通过佛子岭水库来大化坪镇及周边乡镇旅游。目前,剩下的21公里三年内逐步实施。
水泥路通了,经济发展也有了基础设施保障。市审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涂成富认为,解决路的问题是第一步,村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要发展村集体经济来支持。
2016年,村两委利用扶贫渠道和帮扶各单位的资金支持,创建了村级集体茶叶精制加工厂,建标准化厂房300平方米,安装最先进自动化流水线茶叶机械一套,今年首获承包费2.8万元,彻底改变了村级集体经济空白的面貌,为村脱贫出列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大大缓解和改善了村民“卖茶难”的问题。 在实地走访中,说到前不久茶季时的情况,正在山间采茶的茶农姚长平止不住地夸赞:“现在方便太多了”。姚长平告诉记者,由于村离大化坪镇比较远,又全是土路,茶农每年茶季为了赶价格,要及时到镇上茶市去卖。像她这样不会骑摩托车的,只能坐客车,一来一回,加上到茶市排队卖茶的时间,需要大半天,对茶农来说,半天采茶,半天赶到镇上卖,不仅往返路途周折,还影响采茶量。
现在,村两委引进安徽博探贸易公司,在村门口建立了安徽蓝翠绿茶业有限公司,茶农采了茶,不必再赶到12公里外的镇上卖茶,将茶农从赶路卖茶的时间中解放出来,一定程度上也让茶农采摘到更多的茶叶,增加茶农的收入。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4月茶季时间,从村民手中收购了近300万元的茶叶,最多一天收了1900斤。
在推进王家河村脱贫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该村长久以来的“出行难,卖茶难,集体经济空白”等现象得到了改变,百姓切实享受到党和政府的脱贫政策,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并从中得到实惠,生活面貌得以改善。涂成富说,2016年底王家河村实现脱贫14户54人,计划今年脱贫21户69人,2018年底脱贫22户67人,2019年底脱贫22户26人。虽然精准脱贫见到了实效,但仍有许多现实性的难题摆在村两委及帮扶单位的面前。现在村里主要问题还有“饮水”和“用电”,而这些都是和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帮扶单位将积极谋划帮助及早解决,确保及时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如期达到贫困户脱贫、村出列的脱贫目标。(记者单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