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踩准鼓点 奏响强音
——霍山县强力推进“五大发展”纪实
信息来源: 《皖西日报》头版头条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25 08:34:49

  当下的霍山,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104.7亿元增至2016年的15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68.9亿元增至1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750元增至24460元,……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一个个亮点激发豪情,乡村美丽,民生改善,生态环保,“五大发展”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

  近5年来,乘着“四个全面”的东风,踩着“五大发展”的鼓点,霍山县广大干群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豪情满怀,意气风发,砥砺奋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辉煌篇章。

  开展工农“会战”

  在迎驾野岭工业园建设工地,该县经信委主任高毅一边带领笔者参观,一边如数家珍:“5年来,我们高擎工业强县大旗,开展‘二次创业’,着力‘调转促’,规模工业总产值由5年前的220亿元增至357亿元,增加值由65.1亿元增至83.5亿元。到今年年初,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已有5家、超亿元企业50家。”

  该县经济开发区跻身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高桥湾现代产业园成为省级园区,衡山工业园入列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迎驾、应流两大集团成功上市。其中,迎驾集团连续19年蝉联六安市第一利税大户,连续5年位居全省民营企业纳税榜首。应流集团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在重工强农策略指引下,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快马加鞭。总产值由5年前的17亿元增至2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由70亿元增至115亿元。霍山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霍山石斛、霍山黄芽茶、霍山赤芝、漫水河百合等6个产品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全省之最。

  铺就最美“底色”

  绿色是霍山最深的底色,生态是霍山最亮的品牌。作为大别山国家生态功能区核心区域和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生态县,霍山县始终像爱护眼睛、珍爱生命一样,精心呵护着美好的生态环境,给自然更大的自由、还生态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该县坚持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奋力争当全市全省绿色发展排头兵。

  多年来,先后拒批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152个总投资220亿元,关停涉污企业31家,拆除3大水库网箱2.8万只,销毁各类船只2109只,拆除库区周边排污口400多处,取缔东淠河非法采砂场26家,关停非法开采经营企业和场点76家……积极实施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项目23个,16家国、省控企业全部安装视频在线监控设备;大力实施佛子岭水库群生态环境保护和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项目,在全省率先设立库区水上综合管理执法局,积极推进“河长制”……

  该县一直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和决心为全县以及下游的六安、合肥等地呵护着碧水蓝天。“对于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都将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为了子孙后代幸福永远,霍山就要拥有一片恒久的绿水青山”,在调度环境保护工作时,该县县委书记梁国金的话掷地有声。

  奏响富民“福音”

  “‘五一’小长假,全县共接待游客约34.9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4.5%,旅游业正在成为加快霍山城乡发展的支柱产业。”该县旅游部门负责人感慨说。

  依托“亲山近水”的自然优势,霍山县把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挖掘山水风光之秀、地方风物之味、历史人文之韵,着力打造全景霍山、全域旅游。五年来,该县投资36亿元实施旅游重点项目23个,完成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迎驾工业游、铜锣寨景区成功创4A,文化游、工业游、养生游、乡村游蓬勃发展,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综合收入由20.2亿元增至37亿元,年均增长12.9%。

  与此同时,该县还将旅游等工作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施“三十六计”和“先锋十大工程”,抢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推动旅游重大项目开发,结合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建设、旅游码头和美丽乡村、一谷一带建设等,鼓励扶持村级成立旅游服务公司,支持贫困户参与景区建设、兴办农家小院、民宿客栈和经营土特产品等,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年户均增收约3万元。此外,该县还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努力在特色农业扶贫上下功夫,增强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回报率,仅2016年,该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贫困户共计6885户,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333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通讯员张金柱张传云)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