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惜土如金 挖潜生地
——霍山县创新打造节约集约用地升级版
信息来源: 《皖西日报》头版头条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14 09:42:37

  “今年‘五一’小长假,来月亮湾作家村的外地游客有4000多人次,民宿都不够住,印象三线景区游客旺的有些出乎意料。等改造完这些旧厂房,就不会再出现这个现象了。”5月10日上午,霍山县东西溪乡乡长王飞乐呵呵地说。

  一挺枪、一辆车,一个小镇、一件事,一代人、一段历史。上世纪60到80年代,在这个大别山深处的小山冲,能生产出高射机枪和飞虎车;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破烂不堪的旧厂房。

  王飞说:“这些三线厂的厂区占地300多亩,并且都是国有土地,如果不加利用,闲置着是极大地浪费。”霍山县委、县政府转变发展思路,适时调整用途,向存量要地,盘活了这片存量国有土地,昔日三线军工厂,如今蝶变成了国内知名作家村。

  而在诸佛庵镇的“仙人冲”,依托原皖西机械厂、皖西化工厂等四座军工厂的旧厂房,盘活闲置的国有土地,打造的画家村已经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霍山县将原三线企业搬迁后移交的存量国有土地,部分调整为商业旅游、办公、公共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盘活了近1000亩国有存量土地,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既发展了乡村旅游,又带动了当地脱贫致富。

  “节约集约用地,并不是说不给用地,要用得合理,用得科学,用得有效率。数量上要节约,质量上要集约,如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这是一个挑战。”霍山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绪文说道。

  位于霍山城区的淠阳湖公园,五年前,还是一片臭水塘,周边零散分布着一些居民区和企业单位。2013年,霍山实施淠阳湖棚户区及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改造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对965户居民和38家企业单位进行拆迁安置,腾出了900亩建设用地,其中开发改造300亩,600亩用于建设水体公园。如今,水清、岸绿的淠阳湖公园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说起霍山城区东大街和老钢厂,当地人心里都清楚,到处是低矮的平房,居住环境较差。去年,实施的东大街和老钢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对约300亩危旧低矮平房进行了改造,高层住宅和多层洋房将很快建成,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霍山城区,结合棚户区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保安小区、淠河新村等9个集中安置点,累计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在乡镇,结合异地扶贫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集中规划、设计和建设多层住宅小区,将节约出来的土地收益返还村集体。在开发区,统一兴建了一批公共租赁房、企业职工公寓,使企业职工工作在厂区,生活在社区。

  霍山县加强规划控制,向规划要地,按照“东进南拓,北优西延”城市发展思路,围绕改造旧城区、筹建新城区,不断加快县城棚户区改造,推进高桥湾板块开发和西部迎驾生态新城建设。近年来,共实施6个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拆旧腾地3000多亩,进一步优化了核心区发展空间。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霍山县地貌特征的真实描述,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该县加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等的瓶颈。提起霍山的县域经济,离不开工业,这是一张沉甸甸的名片。那么,工业园区如何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呢?

  “你看,我们厂房顶上,是华润电力安装的太阳能,能够发电并入国家电网。”安徽龙华集团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华润电力(霍山)有限公司与其签订了租用协议,长期租用龙华集团10万多平方米屋顶,用来放置太阳能电板,每五年给付200万元租金。不仅是龙华集团,在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许多企业厂房的屋顶,都被华润电力合理地加以利用。本报记者 储著坤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