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王良明万万没有想到,曾经与“贫困户”长期划上等号的他,如今不仅脱贫“摘帽”在即,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蚕、养蜂“技术达人”。
王良明家住霍山县漫水河镇歇马台村杨家老湾组。48岁的他勤劳本分,是一个不甘于贫困的人,然而他却偏偏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王良明家原本有五口人,他的老父亲去年过世前因中风卧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两个孩子上学,家中根本离不开人。一年到头,除了夫妻俩采摘茶叶卖点钱,家庭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住的老房子要倒了,也无力翻盖。住危房、欠外债,孩子要上学、一家人要吃饭……贫穷一度将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压得喘不过气来。
2014年,王良明一家经过民主评议,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领导和驻村扶贫干部相继来到他家,在宣传各种帮扶政策的同时,鼓励他发展产业增收。结合王良明的实际情况,帮扶干部建议他从见效快的蚕桑养殖起步。可听到这一提议后,王良明摇头了。
为什么摇头?王良明说,因为他心里有顾虑:一是没有本钱;二是怕养不好;三是担心挣不到钱。“我家以前也养过蚕,因为缺少劳动力,经常要雇人帮忙采桑喂蚕,一季下来,除了成本和支付别人的工资,赚不了几个钱。”
“你的症结是缺少资金支持和养殖技术,没有资金,可以申请扶贫贷款,不懂技术也不要紧,你可以参加针对贫困户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现在蚕茧行情很好的,你以前又养过蚕,一定没问题。”帮扶干部在帮他分析缘由的同时,不断给他“打气”。
王良明心动了,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报名参加了该县组织针对贫困户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攻蚕桑种养技术。培训让王良明大开眼界,他原以为养蚕赚不了钱是因为家里缺少劳动力,他认为这是先天性因素,无法回避。通过培训他才知道,原来,缺少劳动力完全可以用新技术来“弥补”!
“以前养蚕时,一片一片地采摘桑叶,背回去后再一片一片铺在蚕笼上,费时又费力,效益自然低。”王良明说,在培训中他学到了截然不同的新方法:采摘桑叶时,可以按技术要求连枝带叶修剪,再成捆地运回去铺在蚕笼上。“这样不但提高了采摘效率,每个养蚕季后修枝也可以免了,这得省多少工夫啊!”
培训结束后,王良明没有犹豫,当即回村找到帮扶干部,提出扶贫贷款申请。他顺利贷到1万元,又东拼西凑借了1万多元,买了一辆农用车用来运输桑叶,再度开启他的养蚕增收之路。他照着新技术,采叶修枝一体化,不仅再没雇过人,繁忙的养蚕季他甚至还有了闲暇时间。算一算养蚕收益,每年养两季,每季养5张蚕种,纯利润不低于2万元,这收益比之前高出好几倍。
学到了蚕桑种养新技术,王良明尝到了劳动力解放、效益提升的甜头。然而,对于他家这样深陷贫困的家庭,想要走出贫困,并不只有一步之遥。王良明也想过要扩大蚕桑种养规模增加收入,但奈何所在的歇马台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山林多、耕地少,扩大种养规模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了。
“你何不在养蚕的同时发展养蜂?二者互不冲突,并且养蜂不需要耕地,房前屋后都可以安置蜂箱,山里空气又好,蜂蜜肯定能卖上好价钱。”2016年,得知王良明发展产业的“困扰”,帮扶干部又一次为他出谋划策。这一次,王良明点头了,但他紧接着又说出了自己的“短板”——还是缺乏技术。
看到王良明发展养蜂的劲头十足,帮扶干部很快为他引荐了当地的一位养蜂大户,王良明迫不及待地上门拜师,详细请教养蜂要领。看到王良明如此诚恳、好学,养蜂大户毫无保留地向他讲授了自己积累的养蜂技术要领。这一次,再度让王良明看到了技术在产业发展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原来养蜂还有这么多的讲究!从蜂箱的结构,到提取蜂蜜的工艺,甚至取蜜的天气,都会影响蜂蜜的产量和质量。”
王良明举例说,以前他家也养过蜜蜂,蜂箱是传统的圆柱形,中间是空的,控制不了温度不说,还难以防范野蜂、虫蝎等干扰。从养蜂大户那里“取经”后,他才得知,如今的新式蜂箱,温度可控、可防干扰。同时,他还学会了机械化取蜜,取蜜效率高、干净,并且不会破坏蜂巢。“传统方法取蜜是连蜂巢一起取出来,然后用力挤出蜂蜜,这样一来效率很低,二来会彻底破坏蜂巢,蜜蜂重新建巢会影响蜂蜜产量。”
自2016年秋季起,王良明开始用新技术发展养蜂。他将政府发放的产业帮扶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新式蜂箱、取蜜设备,从最初的两笼蜜蜂,到今年已发展到50多笼了。他算了一下,平均每笼蜜蜂产蜜约5公斤以上,50多笼蜜蜂至少要产250公斤蜂蜜,每公斤蜂蜜按200元计算,今年养蜂收益不低于5万元。
更让他高兴的是,蜂蜜销售一点没有让他费心。近年来,受益于市检察院和县卫计委等单位的帮扶筹资,歇马台村组组通了水泥路,交通条件好了,很多人都是直接开车上门来购买蜂蜜,有时他夜里还会接到客户的预定电话。
对王良明一家来说,2018年是个丰收年,养蚕收入超过2万元,养蜂收入超过5万元,仅这两项收入,就稳稳地超过脱贫标准。在递交脱贫申请后,他家顺利成为村里2018年拟脱贫户。不仅如此,一家人还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房。
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了王良明的心间。摆脱了穷日子,王良明的“心气”也一点点高起来。王良明说,他想趁着当前的好政策,继续把养蜂规模扩大,同时,他还想用掌握的养蚕、养蜂专业技术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尽快走上稳稳的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