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立秋过后,阳光热烈却没有了盛夏时的火爆。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霍山县磨子潭镇白水畈村村部旁边,一畦畦整齐的菜地里竖着一排排一人多高爬满了藤蔓的竹架,宽大的叶片下面藏着一个个扁圆形的翠绿小南瓜。
“这就是贝栗南瓜,也有人叫它板栗南瓜,表皮翠绿,果肉金黄,蒸熟后粉香软糯,又面又甜,还有板栗的清香。”六安市排水公司驻白水畈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宋明哲介绍说,这是他们向村民推广试种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找到突破口,好山出好茶
白水畈村是该县43个贫困村之一,位于大别山腹地,濒临磨子潭水库,村下辖16个村民组,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43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8.87%。
“我们村属于典型的山区、库区,山高岭大交通不便。刚来的时候,村子资源没资源、交通没交通、劳力没劳力,村里70%以上的青壮劳动力都到杭州等地打工去了,家里都是老弱病残,就是个留守村。村民种植传统水稻,低产低效,难以维持生计。深山群众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的占半数以上。说实话,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啊!”说到这,宋明哲脸上很是感慨。
六安市排水公司和白水畈村是结对帮扶单位,经过走访摸底,宋明哲发现,白水畈村山水环绕,林深雾重,是个发展茶叶的好地方。该村原有茶园849亩,从事茶叶种植人口300余人,算得上是全民参与的主导产业。但是原有茶园品种落后,效益低下,亟需改造。
“白水畈村外出务工多,但茶叶作为传统产业,大多数村民在茶春季节还是会返乡摘茶。许多贫困户家庭中,茶叶收入也是主要经济支柱。所以我们就以茶叶作为脱贫突破口,多方联系改良茶叶品种,带领贫困村民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来村培训茶叶种植和采摘技术,鼓励村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宋明哲说。
经过几年的精耕细作脱胎换骨,现在的白水畈茶叶因为枝条肥壮,茶香幽远而远近闻名。每亩茶园给贫困户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达3000元以上,达到特色种养业标准,今年顺利通过县农委验收认定,贫困户也如期获得了相关产业发展补贴。在扶贫工作队的极力推动下,村茶厂与霍山县金龙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姻,建立了扶贫就业基地,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就业。
成立合作社,触网卖山货
“村里干部鼓励我们贫困户试种板栗南瓜,我带头种了100棵。立秋后瓜熟了托亲戚在网上卖,都说好吃,3.8元钱一斤卖了1000多元钱。”白水畈村龙门岭村民组的汪存林拿出手机翻给记者看。为了拓宽致富渠道,增加村民收入,驻村工作队从外地购买了600棵贝栗南瓜苗和一些糯米玉米种,分发给贫困户试种,今年都有了好收成。
“白水畈村的土质和气候对喜旱作物都适宜,明年看试种和销售情况再扩大种植规模。”宋明哲在算一笔账,“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南瓜和玉米都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每个贫困户和村民家都能栽种,要是能解决销售问题,每户增加个一两千元不成问题。”
2018年初,为寻求产业发展,白水畈村由扶贫工作队牵头成立了“霍山水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良种,传授技术,帮助销售。免费向社内贫困户汪存林、汪存财、王远明等户提供鸡苗1000只,帮助他们发展家庭养殖,年底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销售一空。土鸡、鸡蛋、茶叶、猪肉等绿色生态农产品通过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也开始走出大山。有了合作社的撑腰,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胆子更壮、路子更宽,劲头也更足了。
白水畈村地处山区、库区,山水相隔,交通一直是困扰当地脱贫致富的首要难题。尤其是白水畈村的居民大都在半山腰,扶贫工作队上门走访时,饮水难也是村民反映较多的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挖掉“路”、“水”这两大穷根,驻村工作队多方争取资金计238万元,到2018年,共新修双龙路、董家冲路、双陈路、桦树湾路、赴宴冲路等5条主要村组道路和2座桥梁,实现了白水畈村16个村民组“组组通”。
为了消除住在磨子潭水库“大水缸”边却饮水难的尴尬,扶贫工作队多次向县水务部门争取项目支持,改善提升人居饮水。2019年5月动工在大屋冲组、陈家冲组建设供水点3处。到9月底,全村300余户1500人祖祖辈辈的饮水难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以前路不通,家里产再好的茶叶也卖不出去;往年都要跑个里把路去挑水吃,现在好了,家里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就哗哗淌,咱也算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75岁的贫困户王远明大爷开心地笑了。
自主多发展,大户多带动
“斑鸠冲这里20多亩,汪家老屋组30多亩都是我们农场的基地。除了种植绿化苗木,还种植有10亩元胡等中药材。”在白水畈村兴旺家庭农场,“小个子”项性柱自豪地介绍他的“领地”。
“政府扶贫政策再好,也不能总依赖政府,还是得靠自己才能真正富起来。”眼前这位身高不足1.4米的小个子,在自力更生经营绿化苗木农场脱贫后,还不忘带着乡邻共同致富,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小能人”。
2016年春,身残志坚的项性柱利用村里帮忙办理的5万元贫困户小额贷款,又从亲戚朋友那里七拼八凑了30万元,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抛荒山地50亩,办起了“兴旺家庭农场”。除了带动周边10余户贫困户就业外,还成为镇里的资产收益性项目投资对象,磨子潭镇向项性柱的农场一次性投资30万元,而该农场从每年收益中回馈2.4万元,用于镇上的兜底贫困户脱贫补贴,让更多贫困户从中受益。
“我们刚来时,村里的账上只有千把元钱。”宋明哲介绍说,通过发展村级光伏电站和“借鸡生蛋”飞地发展旅游相关产业,2018年度白水畈村集体收入已达18.47万元。截至2018年底,累计脱贫96户357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44%以下,圆满完成“村出列、户脱贫”的既定脱贫任务。陈波 程永鑫 本报记者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