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记者来到霍山县佛子岭镇,顺着缓缓流淌的淠河向上游望去,远远就能看到雄伟的佛子岭水库大坝屹立在群山之间,大坝上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清晰可见。这八个字背后,蕴含着江淮儿女的苦难与辉煌。
“洼地河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一首流传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恨水谣》,诉说了过去因黄河夺淮、水系不畅导致群众饱受旱涝两害的悲惨境遇。1950年7月,淮河流域再一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990余万群众受灾,489人死亡。1952年1月,为了彻底治理淮河水患,佛子岭水库工程在大别山深处开工。
对修建新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那时的中国人没有经验。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后,由当时的水利专家、淮河工程部部长汪胡桢担任总指挥,茅以升、钱令希、黄文熙、黄万里、张光斗、须恺、谷德振等专家都曾到佛子岭参加技术论证。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的情况下,佛子岭水库工地上掀起了一股学习技术和文化的高潮,工人白天施工、夜里学习,实现分区平行流水作业法、水泥托座夹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技术革新4000多项,还发明了锯榫机、垂直打眼机、卧式打眼机、下料机等各种新设备,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那时候咱们白天干活,晚上就聚在一起学习,浑身有使不完的劲。1952年年底,《安徽日报》的记者还来水库采访我们,把咱们的学习班称为‘佛子岭大学’呢!”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沈福安老人,是当年修建佛子岭水库的工人,每次说起当年修建的景象,他都心潮澎湃。
新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淮河流域第一座水电站、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无数的荣耀集于这座雄伟的大坝之上,也寄托着一代代中国水利人的自豪与荣耀。
60余载光阴似箭,如今的佛子岭水库已经扩建成为包括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在内的佛子岭水库群,三座水库均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城市供水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三座水库总库容达到13.1亿立方米。建库以来,佛子岭水库群累计拦截大小洪水230余次,年均拦蓄15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峰达3次之多。与响洪甸水库联合调度,每年为淠史杭流域灌溉农田660余万亩,迄今累计提供灌溉用水800余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5亿余亩。
“今年夏天我国遭遇罕见大旱,佛子岭水库流域5月至10月平均降雨量较同期多年平均值偏少52%,给了我们严峻的考验。”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陈新宇说。面对旱情,佛子岭水库群发挥三库联调优势,调度上游磨子潭、白莲崖两库适时补水,累计开展均衡补水10余次,保障佛子岭水库持续供水需求。开展水量平衡计算和预报调度演算30余次,准确执行灌溉供水调度令23份,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立方米水,累计提供城市、农业、生态用水10.1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流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佛子岭水库和红旗渠是同年代建设的水利枢纽工程。在新时代,我们会进一步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发扬源自皖西大地的淠史杭精神,用奋斗和坚守献身水库,充分发挥佛子岭水库群防洪、灌溉、供水、改善生态等多方面作用,用实际行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陈新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