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霍山县磨子潭镇持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举“文艺”之旗,建精神家园
“才送完对联,又是舞狮子,文艺活动是一场接一场,真是过瘾。”说起今年春节期间文艺文化活动,磨子潭镇宋家河村的村民伍义刚打开了话匣子。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磨子潭镇春节期间连续组织开展干干净净过大年、写春联等10余场内容不同的文化活动,给群众送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磨子潭镇率先在辖区开展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摸底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并率先在全县结合乡贤文化制定村规民约,包含传统文化内容的村规民约更加符合当地实际。宋家河村村规民约入选安徽省十大优秀村规民约。
唱“戏曲”之道,弘扬主旋律
“喜盈盈,笑盈盈,党的政策暖人心,下乡送戏人人赞,老人小孩都喜欢……”2月5日,暖阳如春,磨子潭皮旅战斗文化园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68岁的西山大鼓书老艺人郭庆安右手敲着鼓点,左手掂着快板,沧桑质朴的嗓音唱出了群众的心声。《党的二十大到身边》《赞赞霍山好风光》、经典黄梅戏选段《到底人间欢乐多》、庐剧选段《山乡恋》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一场土味十足的乡村文艺演出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近年来,磨子潭镇坚持文化强镇,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全镇7个行政村实现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建成文化广场12个,农闲时节群众自发在这里排练舞蹈、跳广场舞、学习戏曲知识。宋家河村被县文联评为文艺采风创作基地。”该镇宣传委员程铖说。
戏曲在南岳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大鼓书、庐剧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磨子潭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平台,重点打造乡村两级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乡镇戏曲达人、大鼓书爱好者在重要节日期间表演节目,在寓教于乐中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心里。
传“非遗”之魂,扬传统工艺
“堆谷山神仙豆腐”是霍山县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依托大别山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采集野生落叶灌木植物——腐卑,进行清洗、揉搓、压浆、滤汁等工序制作出墨绿色块状的豆腐,因其含有丰富的淀粉、糖类、矿物质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别小看这一块小小的绿豆腐,它不仅清香味浓、口感舒适,而且具有退火,清凉解毒之功效,大人小孩皆可食用。”堆谷山神仙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王连喜高兴地说。
磨子潭镇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从非物质文化的系统保护、技艺传承、开发设计等方面下功夫。“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而是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我们将以堆谷山神仙豆腐为代表,打造非遗特色手工作坊街区,结合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带动群众增收。”该镇党委副书记胡婷婷说。
2017年,堆谷山村在全市率先成立堆谷山乡村旅游扶贫协会,实施“1+3+10”旅游扶贫工程,即1个会员结对3户贫困户发展旅游相关产业,采用资金帮贷、就业帮介、产品帮卖、发展帮带等方式,协会在用工方面向非遗传承人倾斜,牵头安排68户172人在农家乐当厨师、服务员、向导等。截至目前,堆谷山村开办农家乐的就有74户,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全村旅游年均收入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