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新华社》霍山: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安徽频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24 08:27:02

  近年来,霍山县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筑牢基层组织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3521”工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霍山样板”。

  高位推动,加快发展态势好。出台《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编制《霍山县“十四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霍山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组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班。建成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建立县四个班子领导联系村指导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全面推广村党组织领导下的“一社三会+N公司(合作社)”运作模式,实行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账务分设。2022年底,全县133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7062.1万元,村均收入53.1万元、同比增长30.8%;50万元以上强村69个、占比51.9%,其中100万元以上强村19个;10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部消除。

  强化激励,争相发展干劲足。坚持经济奖励和政治激励双管齐下,出台《关于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工作成效显著、集体经济增收突出的村干部给予激励。每年召开全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推进会,在会上现场兑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绩效报酬,2022年兑现2021年度绩效报酬154.5万元,充分体现谁发展谁受益的鲜明导向。将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绩作为定向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和“五类”人员比选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绩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优先推荐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与儿街镇山王河村“白手起家”,黑石渡镇“小蔬果”撑起“大梦想”,但家庙镇胡大桥村的“羊财”路……镇村干部交流发展心得、研讨发展日益频繁,县内比学赶超氛围日渐浓厚。

  项目策动,扶持发展力度大。不断加大制度创新,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在中央、省市扶持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有发展潜力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统筹县乡村三级资产、资源、资金,整合扶贫、农业、文旅、交通、美丽乡村建设等行业项目,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将政府投资的小型灌溉、垃圾处理、文化娱乐等公益性项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交由村集体持有和管护,由村集体采取合作、入股等形式依法经营。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选取48个村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全县实施中央省级重点扶持项目13个、县级重点扶持项目16个、投入资金995万元,农业农村部门实施到扶持集体经济发展产业项目34个、投入资金7235万元。

  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模式优。积极引导镇村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找准发展路径,不搞千篇一律,实践探索出了霍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十大模式”。衡山镇上元街社区对集体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发包出租的物业管理模式;落儿岭镇落儿岭村发挥山口交通要道优势,建设加油站招标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分红的委托经营模式;大化坪镇青枫岭村依托丰富的集体林山和水面资源,采取林木间伐、水力发电的方式,实现稳定增收的资源盘活模式;黑石渡镇戴家河村与村内蔬果龙头企业合作,流转、整合群众闲置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与儿街镇山王河村围绕霍山特色中药材艾草建设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的特色产业模式;太平畈乡耿家坊村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中药材种苗基地的村企合作模式;衡山镇高桥湾村成立劳务公司承接绿化维护、道路养护等政府公益项目的劳务服务模式;磨子潭镇宋家河村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亲子体验、短道漂流项目的乡村旅游模式;东西溪乡西溪社区依托月亮湾作家村承办集中培训、文化观摩业务的培训观摩模式;太阳乡金竹坪村利用水资源和自有资金入股水电站实现稳定分红的资源入股模式。

  共建共享,带动发展能力强。积极探索村集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改变发展村集体经济“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大胆破解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敢用、不会用问题,切实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用”起来、“活”起来、“暖”起来。倡导通过群众资源入股、吸纳群众务工等方式,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帮困、致富作用,实现发展中群众参与收益。同时,把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用于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扶危救困,用于建设村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发展后群众享受红利。2022年度全县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流转群众土地6700余亩、带动增收3000余万元,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使用群众用工10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528个、发放工资560余万元。在带动群众收益的同时,坚持将部分集体收益资金投入到新的产业项目中,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实现可持续发展。(冷再洋 邵勋)

审核: 郑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