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 皖西日报》同饮“放心水” 滋润百姓心
——霍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破题”之路
信息来源: 4月08日 皖西日报   作者: 桑宏 汪娟   发布时间:2023-04-10 10:38:48

  霍山县水务局水质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厂自来水进行水质安全检测。 本报记者 桑宏 摄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广大村民从“喝上水”提升到“喝好水”,事关农村群众的民生福祉。2021年,霍山县被列为全省34个,全市唯一的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在农村工作指导意见中多次提出的“先行示范区要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实现农村基本生活要件与城镇大体相当”的工作要求,将农村饮水提质增效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打通“水瓶颈”,着力构建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供水格局,让农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纾民困,从“喝上水”到“喝好水”
  “你看看这水多清啊!过去我们这边基本是靠喝井水为主,天干的时候,井里没有水,下雨天的话,水又比较浑浊,不敢喝。自从装了自来水以后,我们用水非常方便,水质也很安全,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能喝上放心水。”近日,记者来到霍山县与儿街镇百福庵村时,正值中午时分,在村民吴正云的家中,正在厨房里忙活洗菜的她和记者分享喜悦之情。
  在这之前,这里的村民主要靠水井贮水,每逢旱季经常会遇到断水、缺水的情况。水源水质不稳定,用水问题便成为困扰村民生活的一大问题。如今,吴正云和全村3000多位村民一样,都能喝到和城市一样的自来水,她感慨地说:“现在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家家户户都能喝上放心水、舒心水了。”随着城市管网延伸工程建设,一根根管道连接组建,一条条供水“动脉”开始涌流,沿着山路十八弯,流入村村户户的家里。越来越多的村民与百福庵村村民一样,都喝上了放心水。
  “以前我们用的是镇上小水厂的水,一个是供水不及时,经常停水;第二个水质也不怎么样。现在水质特别好,24小时供水都能跟得上,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和城里的生活完全没有区别。”家住诸佛庵镇狮山村的廖少云看着水龙头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笑得合不拢嘴。
  从“水源头”到“水龙头”,从“喝上水”到“喝好水”,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不断深入,供水网络不断织密,城乡居民共饮一网“放心水”成为现实。截至目前,该县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受益范围包括衡山镇、与儿街镇、佛子岭镇、下符桥镇、但家庙镇、黑石渡镇、诸佛庵镇和落儿岭镇等共8个乡镇47个行政村954个村民组,共计新增或改善13.41万人的饮水问题。
  保民生,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长期以来,山区供水普遍存在问题,想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并非易事。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山区相比畈区受水源条件及地形、地势影响,既要考虑工程建设难度,又要考虑建后如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工程建设需要与完善的地方管理机制相匹配;另一方面,就是农村供水规模小、用水量少、水价低、水费收入不高,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方资金投入大、融资难。谈及快速推进山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难度,霍山县水务局农村安全饮水服务中心负责人洪勇说。

  如何破解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难题?霍山县率先提出了“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工作思路。总的来说,就是统筹考虑水源状况,结合畈区、山区区域地理、人口分布等因素,树立“一盘棋”思想,提出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管理思路。2021年霍山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出台《霍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在我省率先开创山区县城供水统建、统管格局。

  要想统一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管理主体。据了解,霍山县城市供水原先隶属于住建部门管理,农村供水隶属于水利部门管理,因体制机制问题,县城自来水厂仅向城区范围供水,不向城市周边延伸,导致周边能够覆盖的8个乡镇农村居民喝不上城市自来水,农村群众意见大。根据《霍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将城市供水行业管理职责从住建部门划转到水利部门,水利部门主导实施了城市水厂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实现城市、农村居民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体化。统一运营主体。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均由水投公司运营,水投公司下设城市自来水由清源供水公司、农村自来水由乡源供水公司运营管理,推进实现供水运营主体一体化。目前8个畈区乡镇均完成农村水厂经营权收归、移交、签订城市管网延伸工程供水协议。统一规划设计。解决城乡供水存在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提升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建立统一规划设计机制,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同步发展。
强管理,实现城乡供水“同质服务”
  一个个乡村逐步满足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美好向往,城乡居民同用“一缸水”、同饮“一网水”,水量大幅增加,水质普遍达标。如何让“放心水”流得更长、更远?关键在于运行管护。在不断扩大农村集中供水覆盖面的同时,霍山县也在多方探索建立农村集中供水后期管护机制。加快数字孪生信息平台建设,改造提升霍山县智慧供水平台,打造城乡供水信息化管理统一服务平台,实现水源、水厂、管网、水表等供水设备设施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并通过GIS管网系统和DMA分区计量降损增效,采用信息化技术降低运行成本。
  “我们这个泵站叫做一体化智慧调峰泵站,基本实现‘无人值守、少人管理’。山区供水线路长、工程大,我们这个泵站的最大作用就是保障自来水在途中的水量、水压以及水质,等于是起到了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在向诸佛庵镇供水的一处智慧化中途加压泵站管理房内,运行管护人董旭向记者介绍站内的各项设施。而像这样的智慧调峰泵站,目前共建成了31座。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我们的初步打算是分三步走,第一阶段是完成城市管网延伸工程,将城市管网延伸覆盖到周边乡镇;第二阶段是新建一个日供水达10万吨的大型自来水厂,为山区群众用水提供足够的水量、水压、水质保障;第三阶段是组织实施山区乡镇区域供水规模化和单点供水标准化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最终真正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霍山县水务局局长罗造时说。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新增7.93万人,达到人口比例85%;千人以上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新增2.41万人,达到87%;分散式供水人口减少1.58万人,降低人口比例42%;农村水质基本达到城市水质标准,2025年努力实现农村供水工程统一经营、运行、管理的任务目标。
  水通则心通。如今,随着“霍山模式”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大力推进,这股“幸福水”已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户家,幸福生活也顺着这股“甘泉”流入了村民心中。

审核: 郑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