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霍山县在实施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中,以“镇团村队”为抓手,通过组建乡镇文化艺术团和村级文艺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全县16个乡镇已全部组建“镇团”,衡山镇上元街村、太平畈乡王家店村、上土市镇龙金村、诸佛庵镇狮子山村等46个村已组建“村队”,共举办广场舞比赛、民俗文艺节目展演、乡宿月光音乐会等乡村文化活动150余场,参加演出的村民和文艺骨干500余人,吸引群众观看3.5万人次,乡村大舞台上充满欢声笑语。可谓是:大地欢歌山水乐,文化惠民暖人心。
重谋划,突出顶层设计。为破解乡村文化生活匮乏难题,年初,县文旅局联合县文联等单位,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深入16个乡镇开展调研,摸清乡村文艺团体现状。为健全乡村文艺组织,出台了《霍山县乡村文艺团队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每个乡镇镇团不少于1支,村队不少于2支,实现全县所有乡镇文艺团和村级文艺小分队全覆盖”的总体目标,按照“乡镇建团、大村组队、邻片组团、分类补助”形式,分阶段、有步骤展开“镇团村队”组建工作。
重执行,突出机制完善。建立由县文化振兴专项小组牵头抓总、各乡镇、相关单位分工协作的乡村文艺团队建设管理工作机制,编制《霍山县乡村文艺团队扶持考评办法》,细化考评适用范围、实施程序、扶持措施等,严格评定标准,统筹考虑团队管理、文艺调演、精品节目展示、惠民活动开展等内容,实行年度综合考核、动态管理、以奖代补等,亮明“尺子”,确保“镇团村队”考评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可操作性。
重特色,突出“一镇一品”。综合考虑乡镇特色文化资源,如大美衡山艺术团的“乡村名嘴”、大化坪镇的龙狮舞、太平畈乡的大鼓书、漫水河镇的连响舞、太阳乡的山歌等,倡导乡镇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目前,“西路庐剧之乡”的但家庙镇成立的“东乡文化艺术团”,深入挖掘研究西路庐剧,创新打造庐剧版党建引领品牌节目“但说无妨”;漫水河镇成立“红色西镇艺术团”,传承发展县级非遗项目“打连响”特色民俗文化;大化坪镇在原有“狮子灯协会”的基础上成立的“茶乡民俗文化艺术团”,在重要节庆日进行走村入户舞狮演出,今年春节期间共演出45场;诸佛庵镇成立诸事如意艺术团,重点推进“四弦书”省级非遗文艺精品展示等。
重队伍,建强工作矩阵。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领头羊”作用,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广泛吸纳中小学音乐教师等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年轻人参与“镇团村队”文艺指导;促成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有志学习、传承非遗的中青年“结对子”,实施“名师带徒”工程等,培育一批文艺骨干和文艺新人。目前,每个乡镇基本上实现“四有”(有1支以上的文艺队伍、有一定数量的文艺骨干、有常态化开展的文艺活动、有固定活动场所),县、乡、村三级群众文艺活动矩阵基本健全。(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