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这蜡像是谁吗?”“是袁隆平爷爷。”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有同学知道袁隆平的‘两个梦想’吗?”“我知道,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五年级学生汪少枫高声抢答。
秋意浓,稻谷香。位于霍山县下符桥镇的“袁隆平禾下乘凉水稻科研基地”,讲解员刘芳正耐心地向参加实践活动的下符桥镇税务希望小学55名学生讲解关于水稻、农耕、粮食安全、禁止餐饮浪费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探索新思路,学校出实招,展示新亮点……这只是霍山县落实“双减”政策,丰富学生课后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
田间课堂“土”味足
参观完“袁隆平禾下乘凉水稻科研基地”,同学们又来到位于下符桥镇的国家粮食储备库。看着金黄的稻谷,倾听工作人员讲述粮食从田间经过收割生产、收购,再到储存的详细过程,切实感受着粮堆满仓丰收的气息,珍惜粮食的“种子”已经在每一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学生们参加完农业体验活动后,认识了很多动植物,收获很大,也感受到了耕种和收获的不易。”该校青年教师王兰兰欣慰地说。
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霍山县是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山区县,农业资源丰富,这也为该县全力打造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田间课堂。该县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农家生活体验以及农村文化等,抓住茶乡、竹乡、药乡等特色,开发了宋家河古村茶栈、符桥景区智趣田园、凡冲茶海、石斛小镇等一批适合青少年研学的农业体验项目,为学生全面成长打开一片新天地。
在茶园采茶、果园摘果、河边捞虾、地里种菜……农业体验,让青少年走出课堂,感受大自然,掌握常见农作物的基本常识,观察野外的动植物,身体力行体验农耕操作,更有利于孩子们进一步拓宽眼界,将书本知识与实践劳动相结合,领悟生活中的学问,培养学生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红色文化“活”起来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在霍山县迎驾春风研学基地,孩子们铿锵嘹亮的歌声伴着朝阳响彻全场。
一首歌曲、一曲旋律,让学生体验红歌魅力,让人精神振奋。基地通过表演、歌唱、歌伴舞、编草鞋等多种形式,结合霍山当地的红色文化,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真切回顾党的历史,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情怀和革命风范。
“霍山县红色文化历史厚重,是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也是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新路径,持续开展‘五红五走’活动,是我们县的一大特色。”霍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王飞表示,深挖厚重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带进课堂,因地制宜把思政课上在红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思政课更贴心、入心,更有感染力。全县中小学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服务中,广泛开展参观学习、召开红色主题班会、观看红色电影、开展红色故事演讲会、及红色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课后服务有“趣”处
“长大以后,我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为祖国争光!”聊起梦想,霍山县城关小学六年级学生孙灏宇笑呵呵地说。“双减”以来,他不仅在双休日踢足球,课后服务时间也能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挥洒汗水。
围绕“减负增效、内涵发展”的总目标,霍山县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课后服务创新行动,积极探索“作业+”的课后服务模式,形成“作业+艺体”“作业+科技”“作业+劳动”等服务模式,鼓励规范学校引入校外专业人员进校园,全力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将课后服务打造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目前全县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到96%,教师参与率达到98%,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霍山县城关中心校举办的“九九重阳节 红领巾敬孝亲”活动,引导学生们学会感恩、尊重老人、孝敬长辈,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霍山县城西小学,让学生们感受戏曲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霍山县新城小学艺术类培训班的同学们画画、弹古筝、下象棋、练毛笔字,既陶冶了学生们的艺术情操,培育了兴趣,也让孩子们更加有自信……义务段学校纷纷展风采显特色,针对课后服务进行精心设计,满足家长和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各有所长、亮点纷呈,真正做到了学生开心,家长点赞。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双减”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于细,重在精。王飞表示,将在“五大行动”上下足功夫,铆足干劲,探索设计更多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实现“双减”的任务目标,积极申报创建“五大行动”省级试验区,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