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以来,霍山县诸佛庵镇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大户引领等措施,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打造家门口的“致富车间”,把“冬闲经济”搞得有声有色,妙手破解群众增收难题。
“冬闲田”成“增收田”
尽管外面寒气袭人,但诸佛庵镇俊卿社区新建的羊肚菌基地里却马达轰轰,热气腾腾。公路边排列整齐的钢架覆膜大棚里,基地人员操作着旋耕机,翻耕大棚田地。
按照往年耕作习惯,诸佛庵镇每年只种植一季水稻,收获后土地便空置成了“冬闲田”。羊肚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经过秋冬4个月的精心管护,来年3月开春后就能收获。
“今年,我们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入56万元新建了10亩羊肚菌基地,亩产能有60余斤干菌,产值在36万元左右,村级集体经济有望从2022年的55万元增加到100万元。村民也得了实惠,不仅有土地流转租金收入,还可以就近参与务工。”俊卿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郑中新说。
俊卿社区在努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成立了村级劳务公司,辖区内的新增水田项目、秋收秋种、厂房新建等都由劳务公司承接,很多村民都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务工。“村里有好多个基地,春上种稻、夏天除䓍、秋收秋种、冬插茶苗,一年到头都有活干,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收入。”61岁的村民王春必说。
良种繁育促增收
在诸佛庵镇西石门村茗源茶苗繁育基地里,一株株茁壮翠绿的茶苗沐浴着冬日的暖阳,几十位村民在整地、浇水、插苗、覆膜,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眼下冬闲人手足,也是茶苗扦插繁育的最佳时节。我们流转了周边200亩土地建设茶苗繁育基地,每年销售1500万株左右,产值500余万元。”霍山茗源茶树良种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葛志友介绍说。
茶叶是诸佛庵镇主要支柱产业,也是该镇的富民产业。目前,全镇拥有无公害茶园23000亩,其中良种茶园12000亩,全镇年产干茶1300吨,产值7800万元。
2010年,诸佛庵镇引进霍山茗源茶树良种开发有限公司,在西石门、狮山村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2021年,该镇组织三个村与霍山茗源茶树良种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公司提供技术、负责销售,村投入资金、土地入股。
今年,该镇又投入资金500万元,扩建600亩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包括200亩不同品种的母本园、300亩扦插苗圃园、100亩良种示范园,育有舒茶早、金鸡种、安吉白茶、乌牛早、龙井等品种茶。
通过多方发力,茶苗培育已成为助推诸佛庵镇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预计到2024年,我们村集体经济将达到100万元。”诸佛庵镇西石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波说。
“致富车间”见双赢
在诸佛庵镇街道旁的一座新建标准化厂房里,十几名女工各司其职地忙碌着,有的把一根根竹片码好放进机器里,有的把刮削出来如棉花状的竹茹抱到钢架上,拉进干燥房里用蒸气烘干……
“竹茹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3吨毛竹能出1吨竹茹,1吨毛竹成本500元,制成竹茹后每吨能卖到5000元。”安徽聚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操时勇说,今年10月,公司以5万元一年的租金租用俊卿社区660平方米的厂房,利用诸佛庵镇的毛竹资源,生产中药材竹茹,由于品质过硬,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有稳定客户,都是订单生产。下一步,我们想再上一条无菌竹茹球生产线,每吨竹茹球的价格能达到9000元,效益还能再翻一倍。”操时勇说。
“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比外出务工强多了。”今年53岁的吴敬霞是俊卿社区村民,如今已是该厂生产线上的一把好手了。(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