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外媒体看霍山 >正文

档案里的“活”字密码:“编”“宣”“融”“用”
信息来源: 《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6日 总第4258期 第三版   作者: 伍凤麟   发布时间:2025-03-12 15:36:20

  近年来,为了让档案“活”起来,安徽省霍山县积极探索新时代档案工作新途径,通过一本书、一个展览、一个视频节目、一个课堂、一批档案基地、一条研学旅游路线等“1+N”模式,打出档案活化利用系列组合拳,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强化“编”,打造档案“智慧库”

  整合各类红色资源,先后编辑出版《红霍山》《霍山革命史》《霍山革命故事》《霍山党史百人传》《舒传贤传》等。编研出版《霍山简史》《汉武帝与霍山》《霍山地名故事》等,《霍山简史》荣获全省党史地方志部门优秀科研成果资料专题著作类一等奖。有效开发档案资源,推动银针茶、梅片茶等制作工艺“焕发新生”,为茶产业腾飞发展、茶农稳定增收提供档案支撑。联合相关部门编研出版《霍山石斛》,推动石斛资源保护和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强化“宣”,打造档案“动力源”

  打造线上线下相协同的档案文化宣传空间,构建资源联通、数据共享、文化展示、精神弘扬的文化服务平台,努力将档案馆打造成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党史学习教育中心与爱国主义教育中心。建设“大别山明珠——霍山”陈列馆,先后组织开展“档案见证——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霍山馆藏档案选辑”等流动展览。2024年,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开展“风展红旗如画——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档案图片展,成为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参观点,近万名党员干部参观学习。开展“档案小课堂”活动,吸引中小学生积极互动,县档案馆被评为省级中小学档案社会实践基地。在“霍山档案史志”微信公众号开设“红色霍山”“魅力霍山”专栏,宣传系列档案史料及文化成果。制作《毛主席机要秘书徐业夫》《追寻》《走近抗美援朝老兵》等短视频,进一步推进档案文化资源的共享、开放与利用。连续多年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比赛,讲好档案背后的故事。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我是小红专”专栏,构建档案文化服务与宣传教育的立体网络。

  强化“融”,打造档案“思政课”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全县116处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及大别山安徽红色区域中心、六霍起义、西镇暴动、磨子潭大捷等一批革命纪念馆的建设,修缮舒传贤、刘淠西等一批皖西革命领导人故居,依托基地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资政报告《关于推动红色文化活化利用的建议》《关于打造历史文化地标的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结合“全域旅游、全景霍山”建设,助力打造“三线建设”展博馆、月亮湾作家村、重走皮旅突围路等文旅产品。在相关旅游景点建设一批照片档案打卡墙,让文化记忆与乡村旅游互融互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档案库,与教育、文旅等部门联合,在全县中小学开展“非遗课堂”、庐剧进校园、“非遗小小传承人”选拔赛等活动。打造霍山石斛非遗炮制、霍山黄芽制作等研学课堂,举办银鱼席、“十大海”等非遗美食大赛,生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强化“用”,打造档案“便民台”

  主动融入数字政府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数字档案馆于去年11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推动实现“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全文数字化率达到96%,目录数字化率达到100%。建立出生医学证明、退役军人、土地林权等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开通民生档案绿色查阅通道,确保做到“秒级检索、分级查档”。2021年以来,共接待群众查阅利用档案8000余人次,群众满意度达100%。积极接入长三角和省级档案远程利用平台,与兄弟县(区)档案馆签订民生档案跨馆查阅协议,为群众提供“异地查档、跨区服务”,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审核: 王倩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