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与儿街镇,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该镇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支部引领、产业带动、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正将集体经济的“活水”引入千家万户,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花”。
党建引领绘就发展新蓝图
与儿街镇位于霍山县东北部,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过去,这里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受制于交通不便、产业分散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与儿街镇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的工作机制,培育“党建联盟共富工坊”党建品牌,建立“党支部+企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共赢。
该镇还定期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擂台赛”,通过比思路、比干劲、比成效,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注重把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实现了从“守着金山讨饭吃”到“绿水青山淌金银”的巨大转变。
智慧油坊带动产业新图景
在凡冲村的千亩生态茶园间,一座现代化智慧油坊正焕发勃勃生机。这里,智能榨油机日夜运转,年产山茶油11万斤,创造产值200万元,成为带动500户村民增收的“黄金产业”。村集体以油坊为支点,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研学基地、改造精品民宿、开发茶园体验,推动集体经济从36.22万元跃升至146.67万元。
油坊的溢出效应持续释放。千亩茶园变身“三色研学”课堂,红色教育、黄茶体验、古法制茶吸引游客超12万人次;由老三线厂医院改造的“少间·观凡里”民宿一房难求,带动土特产销售;茶文化体验馆更将非遗技艺与红廉文化创新融合。如今,油坊、研学、民宿形成“黄金三角”,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榨油坊到研学营,从老厂房到新民宿,集体经济活水真正流进了百姓心田。”村党支部书记张长珍感慨道。
艾草飘香绘就百万新乡村
走进山王河村,连片的油菜花海、优美的稻田画、现代化的艾草加工厂,展现着这个“百万村”的产业活力。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村。“变化始于2018年的‘三变改革’。”村党总支书记孙胜介绍,村里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盘活了沉睡的资源。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400亩零散土地种植油菜,统一经营500亩水稻和1100亩稻虾田,仅一年时间,便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艾草产业。2019年,村里抢抓全县发展艾草产业机遇,建成标准化加工厂,研发40多种艾草产品,注册“霍山艾草”品牌。如今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40户脱贫户种植艾草,提供120个就业岗位。“我在加工厂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脱贫户刘大姐笑着说。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180万元,连续5年稳居“百万村”行列。村里用集体收益为520位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艾绒被,村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点亮乡村新生活
在百福庵村,306盏太阳能路灯如繁星点缀乡间。村党支部书记但德安告诉记者,这些路灯都是用村集体经济安装的,“我们村靠发展现代农业富起来了,就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百福庵村的蜕变始于农业机械化,2022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建成现代化育秧工厂和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现在育秧全程机械化,秧苗成活率从70%提高到95%。”技术员老刘介绍,服务中心配备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30多台套,为周边5500亩农田提供“耕、种、防、收”全程服务。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解放了劳动力。村民郭兴柱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在服务中心当农机手,“一年工资加土地流转金有5万多元,比过去自己种地强多了”。
展望未来谱写新篇章
三个村的生动实践,是该镇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立足生态优势,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夜幕降临,百福庵村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照亮村民回家的路;山王河村的艾草加工厂里,工人们仍在忙碌;凡冲村的民宿灯火通明,茶香氤氲中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这不仅是与儿街镇乡村振兴的生动剪影,也是新时代农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智慧油坊到生态茶园,从艾草产业到现代农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之路,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这片热土上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