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正文

为山城注入“文化之魂”
——霍山文化建设工作侧记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2-09 09:00:43

  清晨,淠阳湖畔,一群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在舞剑、打拳、吹奏巴乌,傍晚,华灯初上,为山城注入“文化之魂”

  古老的文峰塔下,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伴随着广场舞的旋律传递着文化的音符……这是寒冬时节霍山县城里的一幕幕掠影。

  打开历史的扉页,从珍贵的皋陶文化到汉武帝敕封南岳的汉文化,再到皮日休西山文化的多元文化格局,一个个远古的故事传递着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县城的前途和未来。”该县县长李中华在今年的两会上解释《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

  政府精心“搭舞台”

  2008年,霍山县成功争创了安徽省文化先进县,“打铁趁热”,随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动员大会,有计划分阶段的开展文化建设。

  “发展文化应该目光向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霍山县委、县政府每年安排600万元财政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建设投入。除先后建成以文峰公园、文庙东西广场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外,还对县“三馆”进行维修改造,不断完善其功能。在乡村,全县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农家书屋159家,广电“村村通”6879户、公共电子阅览室16个。

  “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为进一步打造有特色、素质高、能力强的文化人才队伍,该县每年公招1至2名文化专业人才,并对在职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脱产培训。现在,县“三馆”有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共43名,全县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有在编人员54名,144个行政村(社区)都配备了1名财政补贴文化管理员,每个农家书屋也都有1名以上专职管理员。

  百姓领衔“唱大戏”

  “家门口的戏,已经看了几场了,就是我们自家的庐剧,十分过瘾。”今年的送戏下乡活动才刚刚开始,就引来百姓的频频点赞,每年像这样的活动从年头送到年尾,如正月里的“春节文化周”、“元宵灯会”,腊月里的“送电影下乡”、“文艺汇演”。特别是仲夏之季的广场舞比赛每每轰动全城,广场舞爱好者们纷纷自发组队,尽兴表演,享受“自给自足”的文化快乐。如今,丰富多彩的广场舞文化已经成了霍山的一道靓丽风景,“舞动霍山”也成了群众文化的名片和品牌。

  除了业余即兴的群众演出,该县还拥有专业的民间文艺社团20多家,年均举办民俗文艺表演等活动约500多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汉风徽韵演艺传播有限公司,它是由原县庐剧团改制的民营演艺公司,曾获得安徽省民营艺术“百佳院团”称号,每年光组织送戏下乡就达280场。随着戏曲、文艺演出的“下放”,农民的娱乐方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打牌不如看戏”渐渐成为乡村农民的口头禅、心里话。

  文化育县“结硕果”

  “文化乐园建好了,现在这些农民不仅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还能学到很多实用技术和生产知识。”东西溪乡文化站长黄才林笑着说。随着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育县的希望之苗日益结出了令人欣喜的硕果,霍山县先后荣获“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文化执法十佳案卷”办案单位等荣誉称号。在乡镇,文化也让乡镇各具特色,声名远播,“上土市镇被命名为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黑石渡镇的文化乐园被建成省级文化乐园……”一提起自己乡镇的特色文化,乡亲们是张口就来并且滔滔不绝。

  捧起茶杯品一口黄芽茶文化,端起酒杯喝一盅迎驾酒文化,起身前行,探一探大别山休闲文化,静心坐下,赏一赏玉石文化。“文化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做品牌兴产业才是发展之道。”该县宣传部长曹君在参加文化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目前,全县的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中涉及文化的企业就有483家,从业人数更是高达6000余人,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出版发行、文化旅游、霍山玉石、文化娱乐、艺术品鉴赏、广告宣传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群体。(罗妍雪)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