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霍山县被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关工委联合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称号,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该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同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党委政府很“给力”
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组,各地和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把青少年普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六五”普法规划。该县财政还专门拨款15万元用于表彰奖励青少年普法先进集体和个人,拨款14万元购买《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代号12348》普法影碟,确保青少年普法教育“不差钱”。该县四个班子领导带头参加青少年普法教育各项活动,各乡镇、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述职内容,构建了从上到下一抓到底的普法网络。
成员单位“蛮拼的”
在创建工作中,各成员单位根据分工,着力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关工委主动担当参谋和助手,提出意见和建议,起草各种文件,协助召开各种协调会、联席会、推进会,组建报告团并开展培训;配合成员单位和乡镇、村(社区)开展普法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动员“五老”兼任法制辅导员。各中小学校均开设了普法教育课,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做到了法制教育“五落实”。司法部门把创建“零犯罪学校”和“零犯罪社区(村)”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县公安局积极组织和指导青少年参观看守所、拘留所,进行警示教育。县法院指导学校做好模拟法庭体验活动。县检察院坚持将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作为普法宣传日,先后有13名检察官作了27场法制报告会,14140名师生受到了教育。“正是因为各单位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青少年普法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成效。”该县关工委主任邵必贵在谈到青少年普法教育时深有感触地说。
普法教育很“任性”
学校是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普法教育的主力军。为此,该县各校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课老师,做到教学计划、课时、师资、教材、经费“五个保障”和“五个结合”。即:一结合学校管理。把学生日常管理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把法制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校、依法育人。二结合课堂教学。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总课表,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组织学生观看普法教育片。三结合家庭教育。利用家长学校,给学生家长上法制课,与子女学法互动。四结合社会实践。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际禁毒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点,组织学生宣讲法律,参与普法,从中接受教育。各校还结合实际开展了法制宣讲和征文活动。五结合校园文化。各中小学校把法律宣传栏、图版、标语、绘制文明校园壁画等作为校园文化加以打造,让师生耳濡目染法文化。此外,该县还注重对失足失范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全县成立144个帮教小组,523名“五老”人员与220名失足青少年结对帮扶,达到了“改好一人、带动一群、教育一帮、安定一方”的效果。法润心田苗更壮。正是因为普法教育得力得法,该县失足失范青少年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讯员张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