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总算能过个安心年了!”新年刚过,霍山就迎来一场大雪。看着窗外的漫天雪花,霍山大化坪镇汪良村的张家明长出了一口气。
瑞雪兆丰年,一场大雪对农业庄稼大有益处,但对老张家的毛竹却不是好事情。每逢暴雪冻雨天气,山里的毛竹都会让雪压断许多,半夜里都能清晰听到山边竹林里“啪啪”的毛竹断裂响声不断。
“听着心都疼。”老张说,往年一下雪就怕,第二天门一开就能看到对面山上竹林已经倒了一大片。“严重时,整个竹林都能毁在一场雪灾上。”
霍山县是“江北毛竹第一县”,全国著名的“毛竹之乡”,现有毛竹45万亩,立竹量9000万株,年产毛竹1000万根。2014年,全县林业总产值70余亿元,其中竹业产值40亿元,竹子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林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然而由于当地林农观念落后,缺乏先进种植技术,该县竹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基地扩张缓慢、竹林经营粗放、加工企业原料缺乏等诸多瓶颈。
毛竹钩梢好处多
“今年不用担心了,去年入冬前,县里在我们大化坪镇办了10多天的毛竹钩梢培训,从浙江安吉请了专业钩梢队分组进村,手把手地教我们毛竹钩梢技巧。我家这一大片往年最容易断竹和翻蔸的竹林,我都请人帮忙给钩了梢。”
毛竹钩梢是防止毛竹雪灾的一项实用技术,在冰雪来临前的10-11月,用专用的钩刀将当年生毛竹梢钩掉。钩梢不仅可以减少冰雪灾害对竹林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可改善竹林光照条件,去除毛竹的顶端优势,促进鞭芽孕笋,增加竹林产出。钩下的竹梢还可按2.5元/个出售,每亩平均钩梢50株,农户每亩可多收入120元。
霍山地处毛竹自然分布北缘,长期以来,受冰雪灾害影响较重,毛竹林经常出现翻蔸、折断、折裂现象,给竹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县多次聘请专家深入竹林现场,进行毛竹实用技术培训,并组织开展对诸佛庵、大化坪、黑石渡、落儿岭和茅山林场等地的毛竹钩梢工作。截至目前,各乡镇已完成近1万亩毛竹林钩梢,大大提高了全县竹林的防灾抗灾能力。
笋材两用见效快
“采挖冬笋要四看:看季节、看地形、看竹林、还要看笋形。什么时候可以挖、什么地方可以挖、什么竹林可以挖、什么笋子可以挖,这些都有讲究。大伙一定要注意,这冬笋采挖的第一要领就是看准部位、小心下锄……”在霍山县诸佛庵镇笋竹丰产培育及冬笋采收技术培训会现场,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竹子教授”金爱武正在手把手地向村民传授冬笋采挖技巧。
“咱这儿山高路远的,以前一天砍的毛竹都不够工夫钱,我们都没劲栽竹子了。如今县里引鞭扩园有补贴,竹园抚育也有补助,现在还组织专家到我们农家竹园来,现场给我们补课培训,今年咱家的竹园仅冬笋一项,就可以多挣2000多元。”在培训现场,桃源河村村民陈理祥感慨地说。
诸佛庵镇党委书记涂必江当场给林农算了一笔账,“现在农村人工成本增加,扩园一亩平均花费1200元左右,一般要10年左右方可成林见效益,所以大家积极性都不高。如果能将现有竹林发展成笋材两用林,一斤冬笋带壳也可以卖到一二十元,再加上春笋、鞭笋、笋干等收入,一亩竹林一年收益就能从650元提高到1200元左右。”
账不算不明,理不说不透。向老百姓讲明了这个理,大伙儿都举双手赞成搞一竹三笋,对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听得用心,回去也干得起劲了。2014年,诸佛庵镇培育毛竹笋材两用林1200亩。(通讯员 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