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综合 >正文

“大家练兵备战的劲头更足了!”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2-09 20:55:21

  

 

 

 

 

  要坚持以战领建、以训促建,贯彻武警部队转型建设要求,制定实施好总队建设规划计划,推动部队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加速提升。

 

   ——习近平

  数九寒天,武警第二机动总队后山训练场人头攒动,喊声震耳。“架设水枪!”“侦毒完毕!”“实施引爆!”……哨声口令此起彼伏,各型装备隆隆作响,官兵们个个士气高昂。山风虽冷,训练场却涌动着钢铁意志和青春活力的热浪。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是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调整组建的,近年来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2021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这里视察时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任务统筹,完善方案预案,搞好力量预置,确保遇有任何情况都能够快速有效应对,把担负任务完成好。”

 

  

“习主席亲临总队视察,我们倍感光荣,无比自豪。”总队政委杨振国说,“主席视察后,大家练兵备战的劲头更足了!”

 

  

“穿上这身衣服,就要对得起军人的荣耀”
 
升井救人、洗消有毒气体、操控排爆机器人转移爆炸物……训练场上,记者看到,专业化训练正在分区进行,战士们精神抖擞,全情投入,将假想的种种危险消灭于无形。
 
“我就是站在这个位置,向习主席报告的!”总队某支队支队长崔俊龙在训练场告诉记者,“主席对练兵备战高度重视,他一下车就来察看部队训练情况。”
 
在排爆训练区,习近平主席拍着战士喇万良胸前的钢板,仔细询问装备性能和防御能力。“主席称赞我们是‘勇士’。”喇万良兴奋地回忆当时的对话,“还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
 
“生死考验怎么会不怕呢?”记者问。
 
“军人就是要拉得出、打得赢,穿上这身衣服,就要对得起军人的荣耀!”喇万良响亮地回答,“我们要从严训练,在实战中证明自己配得上习主席的肯定!”
 
习近平主席还察看了工程机械应用作业课目,并同6位工程机械操作手亲切交流。“我演示的是起重机精准操作”“挖掘机垒巨石塔”“推土机分层推砖”“装载机穿针引线”……记者采访时,战士们争相介绍自己当时展示的绝活。
 
“我开了17年挖掘机。”二级警士长、一等功臣黄勇刚说,“习主席称赞我们‘不是一般水平’。回想这么多年吃的苦,值了!”
 
最高统帅的关怀,让官兵们备受鼓舞。习近平主席离开训练场时,官兵整齐列队敬礼,“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回肠荡气。
 
当这些画面在电视上播出时,喇万良的战友岳晨超正在家休假。“我一看新闻联播,嘿,这不就是我们班长嘛!”岳晨超回忆,他一面为战友感到骄傲,一面遗憾不已,“怎么偏偏这个时候休假呢!”
 
“别灰心!咱现在努力训练,以后还有机会!”战友们鼓励他,“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随时准备接受检阅!”
 
“练兵不封顶,强能无止境”
 
言武备者,练为最要。习近平主席给总队提出了“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全面提高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要求。一声令下三军随,从训练方法到训练状态,总队官兵们都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四级警士长、二等功臣杨成说:“昨天的‘李云龙’,未必能指挥今天的战争;当年的‘许三多’,不一定能称雄未来的疆场。练兵不封顶,强能无止境,锤炼一击必胜的过硬能力,我们永远在路上!”
 
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
 
南方某地,一场城市反恐战斗演练打响。面对负隅顽抗的“暴恐分子”,总队某支队官兵操控微型无人机群进行侦察和打击,支队长曲良锋说:“科技日益成为战斗力建设的助推器。我们一定牢记习主席嘱托,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强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西南某地,总队某支队机库灯火通明,多架直升机整装待命。低气象条件下飞行、野外物资投送、定点搜索……根据经常面对的任务需求,该支队总结出120个实战场景,进行针对性训练。支队一级飞行员李季屿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战场在哪儿,高效的支援就延伸到哪儿。”
 
闽中某地,一支毛笔绑在挖掘机铲斗齿上,一名战士在驾驶舱稳稳推拉操纵杆“挥毫泼墨”,工整地写出“中国”二字,这是总队某支队“良匠”比武的新设课目。“可别以为这是‘花活’,关键时刻能顶大用!”支队大队长周健壮告诉记者,在山体滑坡等事故救援中,清理现场上层堆积物时特别需要精准操作,“苦练本领,就是对群众负责。”
 
“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在军营长干下去”
 
习近平主席在视察总队时强调,要坚持强基固本,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严格部队教育管理,满腔热忱为官兵排忧解难,全面建设过硬基层。
 
最高统帅时刻把基层官兵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让总队官兵们深受教育,深感温暖。
 
党史学习教育中,总队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平台抓手,大力解决部队急难愁盼问题,办了很多基层受益、官兵欢迎的实事好事暖心事。
 
——向基层向一线官兵倾斜。一年来,95%以上的立功奖励指标被用于基层官兵、练兵备战,比例为历年来最高。
 
——向有特殊困难部队倾斜。先后协调解决高原部队副食品配送难、吃新鲜蔬菜难、看病就医难、偏远驻点用水难、制氧设备更新升级等问题,定期组织官兵健康体检和康复疗养。
 
“春节期间,战士们回不了家,我们就琢磨着怎么让大家过好这个年。来一场文艺演出,每个中队亮出自己的绝活,再来场年轻战士欢迎的电竞比赛,热热闹闹过大年!”总队新闻文化站站长王浩亮笑着说,“就像部队里那句老话,战友如兄弟,亲似一家人!”
 
心暖了,精气神也更饱满了。总队的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建设越来越扎实可感、水到渠成。有战士遇到思想问题或个人挫折,会主动走进荣誉室,跟英模对标,汲取更大前进动力。
 

 

  “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在军营长干下去”,是记者此行听到最多的话语。

 

 

 

 

  

  编者按:“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道出了春节文化的内核。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

  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推出系列特稿《习近平的春节记忆》,与您一起感受总书记的“过年范儿”。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吃好喝好”是春节里老百姓家里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春节前夕的考察,留下了许多与舌尖上的年味儿相关的故事。

  2016年春节前夕,在江西神山村村民家,总书记和村民围坐成一圈,有老乡把刚刚蒸熟的米果端了过来,介绍说是去亲戚家拜年要带的。总书记细细品尝味道,称赞说“这风俗很好”。

  2017年春节前夕,在河北德胜村村民家的灶台边,总书记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漏勺,炸起了寓意年年高升的年糕。金灿灿的年糕甜香扑鼻,油香味儿伴随着喜庆的年味儿一起升腾。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徐学海家炸年糕。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徐学海家炸年糕。

  在四川战旗村,春节吃汤圆是传统民俗。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看到村民们正在包汤圆,他竖起拇指用四川话对大家说:“祝你们的生活像吃汤圆一样,安逸!”

  在山西霍州,年馍一蒸,年味儿就来了。今年春节前夕,在山西霍州冯南垣村,习近平总书记三两下就做出一个枣花年馍。看着村民做出的枣花、兔子、小鱼等各式年馍,他称赞“很吉祥”,“给人年年向好的感受,代表了广大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将对未来的期待、祝福同食物的名称、形态等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浪漫。

  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同师红兵一家做年馍。

  2022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同师红兵一家做年馍。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来看望大家。”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海拔2400多米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他是来看望困难群众的。

  过了小年就是年。在同乡亲们唠家常时,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讲起了陕北过小年的习俗:“我们陕北过小年,主要是把糜子磨成面,做成老虎、兔子等形状的馍馍,还点上颜色,花花绿绿的。”

  2015年春节到来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自办年货,回到梁家河看望老乡。那天中午,在老支书梁玉明家,总书记和石春阳、吕侯生、张卫庞等一众老友围坐在一起,吃着梁家的“年茶饭”。在陕北,人们把过春节时吃的食物统称为“年茶饭”。

  油糕、鸡肉、羊肉、酸菜、饸饹、南瓜……饭桌上,清一色的地道农家饭菜是陕北人的年味儿,更是这位黄土地的儿子心心念念的故乡味儿。

  2017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带着对困难群众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走进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

  客人远道而来,村民徐万拿出了自家的年货招待。色泽金黄、吃起来香甜酥脆的“开口笑”,是河北坝上地区家家必备的年货。总书记尝了一块,说味道很好。

  “我现在每年过年了,在街上买点江米条,还有一个叫炸排叉……”总书记和大家分享了过年爱吃的那一口儿,“油大,平常也不让多吃,反正过节的时候吃一点。”

  美食与美好,皆不可辜负。不同的味道背后,是相似的情感。

  糍粑呈圆饼状,白白软软,寓意着团团圆圆,也是江西神山村人过节的爱物。

  2016年春节前夕,当来看望老区人民的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走进左秀发家时,大家正忙着打糍粑。

  总书记笑着说:“咱们一起打,好吗?”

  “好好。”手拿木槌的村民李宗吾忙不迭地回答。

  总书记一连打了十几下,还问大家一次要打多久。李宗吾记得,“他还风趣地说可以锻炼身体”。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

  一种种颇具特色的年节小吃、一道道美味可口的年味佳肴,不只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洋溢着过年的喜气、滋润着甜蜜的日子。

  “我来看看你们,给大家拜年了!”在北京草厂四条胡同,前来拜年的习近平总书记被胡同居民朱茂锦邀请一起包饺子。

  朱家人回忆,总书记拿起筷子和擀好的饺子皮包了饺子,再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面板上,“动作就像邻家长辈一样”。

  边包饺子边聊家常,总书记说自己家里也爱包茴香馅的。“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没包过饺子了,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四条胡同同朱茂锦一家人包饺子、聊家常。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同朱茂锦一家人包饺子、聊家常。

  在云南司莫拉佤族村——一个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的村子,村民李发顺邀请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制作佤族新年传统食物大米粑粑。

  右手拿起一团大米粑粑,在模子上用力摁下,左手再加把劲……总书记一连做了两个红艳艳的大米粑粑。他笑着说:“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有福有喜。”李发顺觉得,“这红艳香甜、有福有喜的米粑粑,就像如今的司莫拉”。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

  在贵州化屋村,村民邀请总书记一起制作黄粑——贵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

  拿起一张粽叶,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习近平总书记亲手包了一个黄粑。他笑着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在场的人也都笑了。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族村民赵玉学家,同赵玉学一家边聊家常边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族村民赵玉学家,同赵玉学一家边聊家常边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

  在当下这个巨变的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各地美食选购十分方便。但总有一些故乡的味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串起我们的乡愁和记忆,带给我们温暖与喜悦。

  新的一年,一起努力。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