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3月4日刊发。
来源:3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长洪、张丽娜、魏婧宇、王靖、恩浩、张晟
2018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2018年起,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会来到所在的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这些年,内蒙古代表团的代表们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面对面与总书记“共商国是”,真切地领略了人民领袖治国理政风采。敬献哈达、亲切握手、交流对话等细节,代表们至今仍历历在目,内心依然万分激动。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岗位抓落实,谋发展促振兴,见证了中国大地发生的喜人变化。以下是十位代表的讲述——
邀请总书记到村里看看
赵会杰代表(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党委副书记、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
我至今难忘2018年3月5日下午,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与总书记一起审议。
之前觉得,总书记关心的都是国家和国际大事,没想到他问我的都是村上的“琐事”:人均耕地多少、是不是水浇地、垃圾怎么处理、厕所的情况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小事,但是在总书记看来都是大事,这对我触动非常大。
在两会上,我大胆向总书记发出邀请,希望总书记到我的家乡看看。当时我是这么想的:我作为“最小”的一个基层村书记,邀请我们党的总书记,到我的家乡看一看,看一看内蒙古农村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看一看我们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总书记那么忙,我没想到他真的履约而来。等到2019年7月15日,总书记来到赤峰的时候,我和家乡人的幸福感真的爆棚了。听到总书记说“会杰,我来看你了”,我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总书记随后向我说,你的邀请我一直记在心上,今天我履约而来,就是要实地看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他心里有人民,他把人民说过的每件事都放在心上,当成最重要的事去办。这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在基层开展工作的时候,对老百姓也要一诺千金,用赤峰的土话来说就是“吐吐沫是个钉”,要求真务实,老百姓最小的事也要当成最大的事去关注、去处理。我作为最基层的村干部,必须踏踏实实干点让群众点赞的事。
总书记非常关心村里产业发展情况。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的过程中,怎么样让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走的路越来越宽?我们的思路就是巩固老产业、拓展新产业。
我们村的耕地是5370亩,目前约有3000亩种植中药材。以前我们对桔梗等中药材就是种植和售卖,顶多搞个去皮初加工。今年,村里计划建一个酱菜厂,对桔梗进行深加工,这样能比初加工增值将近一倍,产业链拉得越长,附加值就越高,群众从这个链条上受益面就更广。
除了做大做强中草药产业外,村里还盘活了低效能的耕地资源,发展经济林产业,并且依托经济林资源,在经济林里规划出拓展基地、儿童游乐基地、民宿等,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
总书记关心村里的垃圾怎么处理,现在也有着落了。村里建了高标准的防渗漏、防二次污染的垃圾填埋场,还为每家每户都配备了垃圾分类箱,指导老百姓进行垃圾分类。乡村厕所这类小事,总书记也时刻牵挂着。从2019年到2021年,我们村完成了372户的改厕任务。
总书记讲要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对我们启发很大。最近几年,我们努力践行总书记提出的思路发展,申请了三个商标,村里的杂粮杂豆、中药材、山泉水都有了自己的商标。
现在农闲季节去我们村,那可热闹了。每天到了吃完晚饭的时候,广场上人就满了,大人孩子都出来,80多岁的老人也出来扭秧歌。以前,说实在的,很少有人扭秧歌,自己温饱还有困难,没那么高的心气去从事娱乐活动。现在大家的日子都好了,农闲的时候大家心里高兴,自然而然地抒发出幸福感。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让少数民族孩子飞得更高
娜仁图雅代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蒙古族小学教师)
2018年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我向总书记敬献了哈达,前一晚我激动得彻夜难眠。3月5日中午,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把准备好的蓝色哈达熨得整整平平,一个褶子都没有。
见到总书记,我说:“我代表内蒙古2500万各族人民,向您敬献哈达。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看着总书记接过哈达,我感到非常亲切,心里暖暖的。
民族团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需要格外珍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对这句话的感触极深,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和祖国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我从小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学习,参加工作后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工作,后来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很重视也很喜欢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因此我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在全旗教育系统的新年晚会和教师节晚会等活动中经常担任主持人。我认为,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对少数民族孩子来说,也是他们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备素质。
娜仁图雅正在给乌拉特前旗蒙古族小学的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马欣摄)
每年参加全国两会回到家乡,我都会到学校、企业等基层宣讲十多场。“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是我近些年不变的宣讲主题。我常常拿我们家的事情举例,告诉周边人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到底有多重要。我爱人是蒙古族,他刚当警察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不好。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先画圈,之后再查字典填上,工作上很不顺手,走了很多弯路。这些经历使我俩在有了女儿后,让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现在她已经从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了。
其实对于每个孩子都一样,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获得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我身边许多人凭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优势,事业发展得不错。他们在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未来走上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几年,内蒙古对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大大增强。通过到各地宣讲,以及平日里的观察,我发现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观念转变十分明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断增强。老师和家长们都明显意识到了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好处,眼光更长远,视野也更宽广了。大家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发生了由外而内的、由浅入深的变化。
坚持人民至上 践行医者仁心
刘亚声代表(兴安盟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医生)
2019年3月5日,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期间,我以《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为题作发言。我的这一发言,是受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启发。总书记当时强调,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切中要害,他对基层情况非常了解,所以把问题说得十分透彻,而且他非常关心老百姓,感情特别深厚。那年聆听完他的讲话,刚当上全国人大代表的我一下有了工作方向。回到兴安盟,我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调研基本医疗薄弱环节上。2019年,我在发言中建议,推动大病兜底长效机制有效落实,确保巩固脱贫攻坚伟大成果。如今,我们国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看这一切,能参与脱贫攻坚,我感到很光荣。
2020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是一场特殊的两会,更是一场让我永远铭记于心的全国两会。那一年,总书记掌舵领航抗击疫情,用很短的时间就控制住了全国疫情,全国两会尽管延期,但还是在上半年召开了。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上取得的成果,全世界都看在眼里,体现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那一年的全国两会让我非常感动。
2020年,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人民”二字贯穿始终,他时时刻刻把人民牵挂于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他当时说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每每想起来都热血沸腾。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太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了,我太能读懂总书记这句话背后那份对人民的惦念与牵挂了。
2020年全国两会闭幕后,我带着满满的感动和干劲,投入到医务工作中。我所带领的重症医学科,遇到的全是重症患者,不少都是在生命线上挣扎的患者,所以容不得有一丝疏忽。我特地在重症医学科的墙上,制作了一面“科室文化墙”,用文字和老照片展示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激励科室的医生护士们时刻怀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全心全意救死扶伤。2020年以来,内蒙古多地散发疫情,我们重症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全心投入,为守护草原儿女生命安全使上了最大的力气。
1月12日,刘亚声在兴安盟中心血站为献血者检查。新华社记者王靖摄
重症患者一般没有家属陪护,我和同事们不仅要为患者做医疗护理,还得做生活护理,甚至要亲自上手给患者抠大便。他痛好似我痛,医者仁心,这些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
2021年,我的岗位调整到兴安盟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我通过调研,计划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保障基层血站血源供应方面的建议,把基层老百姓的呼声反映给国家,守护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