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村”位于诸佛庵镇西南部,因江家河、帅家河、尹家河穿境而过,三水贯其间,故名“三河”。全村共有21个村民组,440多户1780多人。
2月10日,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将我们县融媒体中心“走进乡村看振兴”的七八位“老记”们送到了紧挨着村部的漂流广场上。一条五六米宽的河道与水泥路“比邻而居”,腰身时粗时细,融化的雪水顺流而下,唱着欢快的歌。阵阵山风吹来,丝丝寒意沁骨,方知春寒料峭并非虚话。刚下车产生的温差,让大家多少还有些不适应。裹紧羽绒服和围脖成了我们整齐划一的“规定动作”。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月的三河,依然披着冬装,背阴的山坡和沟沟坎坎、角角落落,积雪点缀其间,仿佛大自然这个丹青妙手在涂抹山水时刻意留白。老舍先生在散文《济南的冬天》里写道:“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向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用在此处其实也恰如其分。
太阳渐渐升起。村部前的茶园里,勤劳的三河人陆续开始了春耕生产,挑肥、松土、修剪、除草……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加入其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河村近些年共发展有机茶600余亩,每年产茶约40吨。前些年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霍山县亲水慢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上马了漂流项目,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的同时,还能帮助本村群众就近就业。村里还成立了红镇建筑劳服公司,每年都要把富余劳动力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三河人走出去闯天下。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扩建停车场,增开农家乐和民宿,让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在该村驻点的镇党委副书记陆兴东介绍说。“从村里通往山外的水泥路全长27.1公里,曾经是全县第一条‘村村通’;这里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曾是全县第一家……”三河村的多个“第一”,让陆兴东的脸上满是自豪和欣慰。
湛蓝的天空下,11点多的初春阳光让人倍感温暖柔和。在村民张德青家的“美丽庭院”里,大家围坐成半圆形,与年过古稀的老俩口拉起了家常。老张家气派的小洋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客厅贴了地砖,卧室铺了强化地板,前庭后院用不锈钢栅栏围了起来,地面也都贴着带花纹的瓷砖。前前后后、里里外外被老俩口拾掇得一尘不染,让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老记们也赞叹不已、自愧弗如。进门前,大家都非常自觉地将鞋底在门前的地革上使劲地蹭一蹭,不好意思将路上沾染的尘土带进老张家里。
工作餐安排在村党支部前任汪书记家。小小庭院里,还有一桌操着外地口音的客人。村干部说他们是投资漂流的老板们。三河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让他们流连忘返,来了以后就不想回去了,三河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令我们十分意外的是,汪书记的爱人亲自下厨,居然烧得一手好菜。大家边吃边夸赞厨师手艺好,菜肴色香味俱全。“蔬菜全都是自家种的,鸡鸭鹅鱼啥的,也都是乡亲们自己养的,全是真正的土菜。村里像这样的农家乐已经开办了三家。每到漂流旺季,吃土菜,品黄芽,住民宿,成了一些外地游客的标配。”村干部笑着说。说说笑笑中,大家又纷纷“抱怨”自己吃多了,让减肥成了“泡影”、瘦身成了“计划”。
为了消耗多余的脂肪,大家一边海阔天空“侃大山”,一边步行去附近的“最美儿媳”汪才云家里采访。村干部小杨告诉我们,这个儿媳嫁过来后,时间不长,婆婆就发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端茶送饭、大小便啥的,全都是儿媳悉心照料。她不嫌不弃,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她的家里,我们见到了已经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和不善言辞的儿媳。“服侍老人,都是我这个当儿媳应该做的。”平淡的话语,平淡的表情,仿佛二三十年的付出都很平淡。“三河不仅景美,人更美。怪不得外面的人到了三河,都不愿离开!”在场的人都被儿媳的做法深深地感动了。
踩着积雪,来到极石公司的霍山石斛基地,仿佛进入了石林的微缩景观。一簇簇生机盎然的石斛在尚未融化的冰雪下面露出小脑袋,好似绿色的小精灵,透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曾是军人的刘波退伍不褪色,返乡创业,和张超等人共同投资,依托当地丰富的石头资源,在省级非遗传承人何祥林的指导下,建起了石斛基地,年产石斛鲜条200公斤。不仅如此,每到石斛采收季节,基地临时用工,还能让闲在家里的留守妇女们多挣一些工资,既能补贴家用,又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下一步,准备建设体验观光园,设立展销中心,打造更为标准和专业模式,增强品牌效应和发展后劲。”提起未来的“石斛梦”,张超侃侃而谈。
“二月风光浓似酒。”不知不觉中,日头渐渐偏西。采访任务也已顺利完成。成片的毛竹在春风中飒飒作响,春的信息扑面而来。作别三河,我们依依不舍:“春天里,不妨走一趟三河,来一场不经意的邂逅吧!”(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