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走进乡村看振兴 >正文

汇聚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记胡家河村的两位95后村干
信息来源: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15 09:09:00

  “小王,我的手机接电话没声音了,请你帮我看看,我大孙子晚上要给我打电话。”“小王,能不能帮我开个证明,我要去派出所帮我儿媳迁户口。“小王,我的医保卡密码忘了,怎么办?”……村民们口中的“小王”名叫王超,对待来办事的群众他总是非常有耐心。

  23岁的王超,高高瘦瘦的,很清秀,浑身上下透着学生气质。王超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2021年6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学成返乡后,进入胡家河村工作,当年12月村委会换届,他进入村委行列,担任霍山县磨子潭镇胡家河村的民兵营长,负责民兵营工作,安全生产,综治、维稳、民事纠纷协调等工作。

  基层的工作并不简单,大到村里的发展决策,小到村民的家庭纠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十分繁琐,这对于毕业没多久的王超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压力大,动力也很大。为了尽快适应岗位,多做实事,王超便跟着村里的同事们一起走村入户,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王超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他做事踏实,不会的主动学,不懂的谦虚问。

  “去年年底,给村里的留守老人送去慰问品,帮他们打扫卫生,那些老人把我当成了自己家里的孩子,让我抽空多去看看他们。”这件事给王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坚信自己在村里做的每一件事都很有意义。“每次帮村民办好一件事,我的心里就觉得很开心、很踏实,我还很年轻,我觉得我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

  胡家河村位于磨子潭水库上游,与岳西县黄尾镇接壤,距县城东南67公里,辖36个村民组。一直以来,茶叶是胡家河村的传统产业,但是茶叶属于季节性产业,为了解决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村两委经过慎重研究和考虑,于去年6月引进花菇产业,和当地产业大户合作,成立霍山县景秀崖湖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走进胡家河村何家湾组花菇大棚种植基地,一排排担架上长势旺盛的花菇爆裂成花纹,大棚内弥漫着花菇的香味,徐惠敏穿梭在大棚中,忙着采摘、分拣和晾晒。

  徐惠敏今年25岁,是地地道道的胡家河人,现担任村团支部书记,负责组织材料、城乡环卫一体化材料的整理,包片4个村民组,110多户,480多人。

  近段时期,正是第一茬花菇的最佳采摘期,若是错过了,会影响菇子的质量和口感。“平日里在我们大棚帮忙的都是附近的农户,这段时间正赶上茶季,人手不够,徐主任工作之余就带着同事们一起过来帮忙。”合作社负责人吴克林对此非常感激。

  “这花菇产业一方面可以促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另外一方面可以为周围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虽然平日里工作很忙,但是这花菇是村里致富的新希望,再忙也不能耽误。”据徐慧敏介绍,村里准备今年继续扩大花菇种植规模,在当前生产规模的情况下,该合作社能带动附近脱贫户20多人就业,目前花菇产量近30万斤,预估产值150万左右。

  自来到村里工作,徐惠敏便迅速进入“实干模式”,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我大学学的是广播电视专业,有很多同学都留在大城市工作,有时候看到他们发的朋友圈我也会向往,但是想了想我还是更喜欢我现在做的事情,农村的舞台也是很广阔的。”毕业后徐惠敏也曾在外工作过一年,但是一个“恋家”的孩子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牵挂。恰逢2021年9月,磨子潭镇招聘村后备干部,徐惠敏参加了考试,并顺利进入了胡家河村工作。

  “回来后,我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大,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也明白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要想让村里的老百姓过得好,就要大力发展产业,人人有事干,户户有收入。”在徐惠敏身上,有着一种和她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稳重。“我是一个农村人,我想回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村民办点实事、办点正事,为我们村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希望我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好。”谈到这,徐惠敏笑的腼腆。

  “两个孩子虽然年轻,但是他们对基层工作充满热情,踏实努力,积极上进,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可塑性,他们善良礼貌的态度也深受村民们的喜欢。”在村支部书记郑光存的眼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去年通过换届选举,这两名毕业大学生在村里入职,为胡家河村注入了“青春”力量,带来了活力与朝气。(王倩倩)

审核: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