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初冬,走进霍山县诸佛庵镇石家河村的农特产品加工厂,工人们正在新建的8个巨大腌菜池里紧张忙碌着。
“这8个池子每个都有12立方,加一起一次性能腌制5吨左右梅干菜。”石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韩邦旭介绍说,为了盘活闲置资产,2021年,村里在原村小学旧址上,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斥资160余万元新建一处1000m²标准化厂房,并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开发生产毛竹笋干、梅干菜、葛根粉等当地特色农副产品。
“今年4月份我们刚投产就生产笋干5000公斤左右,带动了3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这个月下旬就要进行梅干菜的腌制,我们已经与县内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宜康食品有限公司以2400元每吨的价格签订了60吨的收购协议,仅梅干菜一项,今年就能给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近15万元。”韩邦旭说。
党建引领 “探”新路
石家河村地处霍山县西北,全村总面积17.1平方公里,总人口3039人,是一个集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山区村。受困于交通闭塞、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石家河村集体无产业,村民无副业,仅靠资产资源租赁承包,集体收入微薄,一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近年来,石家河村狠抓党支部班子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支部助推,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年来,石家河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依托当地丰富的毛竹、茶叶和高山蔬菜等绿色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种植、食品加工、毛竹加工等产业,经济持续向好,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乡风文明氛围渐浓,古老的乡村开始处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张贵斌,石家河村竹根凼村民组村民,在外务工返乡后,和妻子杨秀群二人在家办起了家庭养殖场,十余年的勤劳经营,目前存栏黑毛猪已近300头,成了该村最大的养殖专业户。张贵斌家利用养猪场分解后的沼液当有机肥,在自己家房前种植了8亩制作梅干菜的雪里蕻蔬菜。在沼液的滋养下,地里尺余长的雪里蕻长势喜人,肥壮的茎叶铺满了菜畦,一眼望去,绿意葱葱,生机盎然。
石家河村因时而动,尝试“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宜康食品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又与村民签订了100亩保底收购合同,由村集体为种植1亩以上的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一袋有机肥,以1元每公斤的价格保底收购农户种植的鲜梅干菜,仅石家河村就有80多户签订了蔬菜种植合同。
“雪里蕻是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爱种的过冬蔬菜,亩产可以达到2500公斤,按村里1元钱一斤的收购价格,一亩地可以收入2500元,比种别的划算多了。而且利用农闲季节在家里种种菜,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都能种。雪里蕻又不挑地,家里的闲田都能种好,这让村里这些留守的老人也多了一项家庭收入。”张贵斌乐呵呵地说。
“今年我们和县里的上市公司安徽应流集团签订了3000份春节农特产品大礼包,里面是我们村自己生产的笋干、梅干菜和葛根粉之类的,215元一份,3000份就能给村里增加60多万元收入。再加上和宜康食品签订的梅干菜订单,我们村今年的集体经济收入肯定能打个翻身仗!”说到村里的“新兴产业”,韩邦旭的自豪之情喜于言表。
帮扶车间“寻”活路
石家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68户脱贫户也是该村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为了解决好搬迁户的生产生活问题,该村就近为村民安排在就业帮扶车间和村办企业务工,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走进石家河村集中安置点附近的帮扶车间金竹竹制品加工厂,电锯嘶吼、机器轰鸣,进进出出的卡车络绎不绝,几十名工人在自己的工位上各司其职,紧张而有序。
50岁的匡晓娟在2011年就和丈夫一起成立了这家竹制品加工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在已有20余名当地村民在厂里务工,日加工毛竹1000根。
“我们主要生产一些像棉签棒、烧烤签和其他一些毛竹丝条产品,产品销往河南、河北和山东、湖北等地。这里工序很多,从最开始的锯段、撞架、拉丝、晾晒,到最后的分拣、打包,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光脱贫户就有9人。他们大多还要接送小孩上学、照顾家庭等,所以都愿意计件工资,按工种不同,男工能挣五、六千元一月,女工也在四、五千元一月左右。”匡晓娟说。
52岁的袁爱红原来是诸佛庵镇大岭村人,因为交通不便,本人又有腿部残疾,2017年底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现在的石家河村集中安置点居住。
“2018年,我家一搬下来就开始在这里务工了,我只负责丝条打捆,活不重。因为是计件工资,我可以每天送完孩子上学,忙好务后再来干活。我丈夫整年都在下面帮人砍毛竹,我们俩加一起一年也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家搬下来了,交通方便了,房子宽敞了,也有工作了。要是没有易地搬迁,我家可能连儿媳妇都找不到……”袁爱红的唠叨里都是满足和喜悦。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兴不兴,产业是支撑。我们建立了帮扶车间和农特产品加工厂,才让村级集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同时,吸纳当地群众务工,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才能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稳扎稳打,扩大产业规模,确保产业增产、农民增收。让咱村里无闲地、无闲人、无闲季,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年轻的村支书浑身干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