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走进乡村看振兴 >正文

落儿岭镇烂泥坳村:党建引领谋发展,多业并进促增收
信息来源: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文∕陈波,图∕郑昕   发布时间:2022-11-23 15:31:31

  烂泥坳村位于霍山县落儿岭镇西部,距县城25公里,皖鄂交通要道G346贯穿其中,是霍山大峡谷漂流的起源地,全村辖14个村民组,411户,总人口1416人。

  近年来,烂泥坳村在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依托当地旅游和生态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规模效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多产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土圪垯”变“金疙瘩”

  “别看这片地上啥也看不到,地下可都是宝贝!”时近初冬,走进烂泥拗村瓦窑岗组,中药材种植大户储著凡正在起获三年前种下的一批黄精。在他眼里,脚下这一颗颗不起眼的土圪垯就是自己发家致富的“金疙瘩”。

  “我们村山高林密,物种丰富,是天麻、黄精等名贵中药材的优良产地,但这里户均田地面积狭小,小户种植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烂泥坳村党支部书记万里觉得,只有打破制约乡村用地的瓶颈,带领群众不拘一格地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农村经济才能彻底绽放活力。


微信图片_20221123151807.jpg



  2015年,储著凡开始收购转卖黄精药材,后来慢慢在自家田地里尝试种植。看到效果不错,在外务工的儿子储贻强也想回乡创业。看到农户有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村“两委”一边帮储著凡流转村里的闲置土地,发展黄精、天麻、白芨、石菖蒲等特色中药材种植,一边为储贻强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成立了福久中药材有限公司,还让他去参加县里组织的中药材种植销售知识培训。现在周边有40余户村民在他们家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里务工,年均增收都在两万元以上。

  现在储著凡家的黄精种植已经扩大到80亩。村里还准备把50亩集体土地也流转给他,让他带动其他村民一起种植中药材。

  “种黄精很划算啊,它不占用可耕田地,一些荒山闲地都能种植,只要用心管护,亩产能达到3000到4000公斤,经过九蒸九晒干制后,在亳州等中药材市场上能卖到70元∕公斤。我们每年还从周边农户手中收购加工黄精5万公斤,天麻10万公斤,年销售200万元。种了这么些年药材,家里买了车子,城里买了房子,比出门打工强多了。”


微信图片_20221123151815.jpg



  如今在烂泥坳村,像储著凡这样的药材种植大户已有7户,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了该村名闻一方的特色产业。土地的合理流转,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聚变”效应激活了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老林场变“新牧场”

  山路弯弯,松林葱郁,烂泥坳村双尖林场的山坡上,一群群毛色鲜亮的黑山羊在山林间奔跑跳跃、嬉戏觅食。

  “我们烂泥坳村有14个村民组, 7个处于深山区。为了进一步发展林下经济,我们利用400亩林场和广阔的荒坡山地,引导农户发展特色养殖业。2010年通过招商成立霍山嵩山岭牧业有限公司,引进优质黑山羊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村里利用扶持资金参与入股分红。目前公司养殖的优质黑山羊达400多只,每年为村集体增加4万元收入,在牧场务工的农户也可以人均增收3万元左右。”


微信图片_20221123151821.jpg


  “烂泥坳村有千亩林海,坡地灌木较多,海拔较高,非常适合养殖业发展。”霍山嵩云岭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俞玉松介绍说,“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大别山本土黑山羊的驯化品种,这种黑山羊膻味小、肉质弹、胶原高,市场前景很好;又有食材广、发病低的优点,非常适合自然山区放养。我们每年出栏3000只,都是销往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几乎供不应求,年产值在一千万元左右。”


微信图片_20221123151826.jpg



  在嵩云岭牧业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动下,烂泥坳村苏家寨组村民冯树海也在家养殖特色黑山羊,村支部帮助他申办了家庭农场,还帮他争取资金支持。目前该户的养殖黑山羊规模已达到200多头,去年销售黑山羊100多头,产值达到30多万。如今冯树海不仅自己养殖山羊,还把散放养殖山羊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同村5户村民,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

  山旮旯变“打卡点”

  近年来,落儿岭镇依托境内峡谷众多、风光秀丽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峡谷漂流等特色旅游,年接待游客近110万人次,曾经的地偏人稀的山旮旯,如今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打卡点”。看到家乡的旅游发展形势大好,烂泥坳村民万勇2017年退役后便选择回乡创业,利用自家房屋打造一家名为“原生味农家土菜馆”的特色农家乐和民宿。


微信图片_20221123151832.jpg


  “漂流高峰期接待量大,我家原来的三间房不够用,我就向村里反映。村里就通过加盖附属房的形式帮我增加了一个接待大厅。看到我不会厨师,霍山退役军人事务局就特意安排我去六安腾飞学校参加了半年免费就业培训。”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到外地名山大川和境内旅游的人数锐减,但是到我们这个没有疫情危险的乡下来体验乡村旅游和峡谷漂流的游客却比往年大大增多。我们这里最忙的七八月份,每天中午至少要接待50桌客人,每张餐桌要翻台三次以上。每天要请附近7、8个村民来帮忙才行!”现在万勇家一天可以接待500名游客就餐,拥有民宿6间,每年5月到8月份三个月的漂流季节收入就达到30万元左右。

  烂泥拗村积极鼓励大峡谷漂流周边的村民组村民,利用自家房屋改成民宿、农家乐;或者就近在漂流公司就业,从事安全员、环卫工等岗位工作。一些留守在家的老人也可以在景区路边售卖茶叶等土特产和水枪、雨衣等漂流用品增加家庭收入,村里的闲余劳动力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

  “你可不要小看这些卖漂流用品的,这街边随便一家小店,光卖这些水枪、手机防水套之类的小商品,每年的漂流季节收入至少都在两三万元以上。”万里指着街道上一辆辆挂着外地牌照的旅游车说。

  “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和资源的优势点不同,我们村选择了各分区域各自发展,鼓励田畈区的村民组发展中药材种植,支持深山区的村民组发展黑山羊特色养殖业,帮助G346沿线的村民组发展漂流相关产业。这样党建引领、多业并进、因地制宜、分片施策才是适合我们烂泥坳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审核: 郑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