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走进乡村看振兴 >正文

落儿岭镇烂泥坳村:真情诠孝道,爱心传家风
信息来源: 霍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彭娟、陈波   发布时间:2022-12-01 10:54:00

  走进烂泥坳村瓦窑岗组村民朱正芹家,这是一处竹林环抱的山间小屋,房前干净整洁,房间一尘不染,家俱摆放有序。留着干练短发的朱正芹躬着身子在菜园里摘菜,身体不太方便的公公阎西柏一旁帮忙端着菜篮,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微信图片_20221201104945.jpg



  今年50岁的朱正芹是烂泥坳村有口皆碑的“好媳妇”。2007年,婆婆突发高血压,卧病不起,朱正芹每天给婆婆擦身、喂饭、喂药。婆婆习惯性起夜,尽管是凌晨两三点钟,朱正芹也毫无怨言地搀着婆婆上厕所。婆婆卧病在床,时常盯着天花板发呆,朱正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婆婆聊聊天,每每讲到老公小时候的糗事,房间里传出朱正芹和婆婆阵阵爽朗的笑声。天气晴朗时,朱正芹会把婆婆推出来晒太阳说说话,并给婆婆的被褥拿出来洗一洗、晒一晒。可好景不长,卧病半年后,婆婆便离开了人世。

  “我这个儿媳妇真的没话说,比我自己的亲女儿还要强呢!老伴躺床上这大半年,一直是儿媳妇悉心照料,临死时,她还紧紧攥着儿媳妇的手。”说到这里,阎西柏老人眼里泛起了泪花。

  朱正芹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78岁高龄的父亲是他最放心不下的人。阎西柏患有轻微脑梗,为了让丈夫在外安心上班,朱正芹主动包揽了家里重活、累活。为了赚点钱补贴家用,朱正芹在县医院医养中心做起了护工,她持续上24小时的班,就为了能休息一天方便回家照顾年迈的公公。有时工作太忙没时间回家,朱正芹就提前把菜烧好放冰箱里,方便公公在家能吃上现成的饭菜。


微信图片_20221201105200.jpg



  “农忙时节,她自己的衣服堆在盆里没时间洗,却先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遇到冬天过年时天气不好,她也首先把我的被子洗好晒好。家里有好吃的总是让我先吃,每年换季还给我买新衣服穿。自打嫁到我家来,她就事事尽心,面面俱到……”谈到自己的儿媳妇,阎西柏打开了话匣子。

  从家到县城有几十公里,为了节省路上等车、转车的麻烦,朱正芹每次都是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这些年寒冬酷暑从未间断。她选择厮守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里往来奔波,全是凭着农村女儿朴实善良的本性和对家人无私无悔付出的本能。

  朱正芹不但是个“好媳妇”,也是个“贤内助”。朱正芹和丈夫刚结婚时家贫如洗,但两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一辈子没红过脸争过嘴,是对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为了给丈夫分担生活压力,朱正芹独自在家照顾公婆。丈夫对朱正芹的辛苦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自己赚的钱全权交给朱正芹保管,逢人就夸自己有个好媳妇。朱正芹在家与邻里相处也很和睦,朱正芹就像是一个知心大姐,街坊邻居有什么心事都喜欢去找她唠唠嗑,解解愁,村里老少都能和朱正芹聊到一块儿去。


微信图片_20221201104958.jpg



  在朱正芹家堂屋供桌的正中间,有一块“光荣之家”的铭牌熠熠生辉。“我孙子大学毕业了,现在广东当兵呢!”阎西柏骄傲地说,“孙子为我们家争光了,他在给国家做贡献!”

  朱正芹是个“好妈妈”,她勤俭持家,育子成才,忠心爱国。为母则刚,朱正芹自己没什么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却极为重视。在肩挑家庭重担的同时,她时常教育儿子要用功读书,要做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1999年出生的儿子在朱正芹的教导下考取了大学。今年大学刚毕业,朱正芹就积极鼓励儿子从军报国。今年3月份,儿子前往了广东开启了自己的军营之旅。

  数十年如一日,朱正芹独自一人照顾全家老小,起早贪黑,从没一句怨言。如果说在外奔波务工的丈夫是家庭的“顶梁柱”,那她就是家人的“定心丸”。有她在,这个家才有温暖的笑声,才有团圆的欢乐。

  “做人都要心换心。我把公婆当亲生父母,公婆也把我当亲生闺女。我在家把公公照顾好了,老公在外能放心上班,儿子在部队也能安心为国家做贡献。将来我也会老,孩子长大也懂事了,我得给孩子们树个榜样!”朱正芹笑呵呵地说。


微信图片_20221201105005.jpg



  这位平凡的农村妇女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但她用自己半生的付出践行着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她用女性的坚强、母爱的伟大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她用真情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情义和孝道,也用行动谱写一曲新时代孝老爱亲的赞歌。

  “我们县一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经常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今年,我们村通过乡风文明评比又选出了5个文明家庭,3个好婆婆,2个好媳妇。村民们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美好家风带动了全村的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落儿岭镇烂泥拗村党支部书记万里说。

  

审核: 郑昕

友情链接